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他们为祖国撑起一片天

本报特稿《中国面壁者》引发青年网友及科研工作者热议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18日   03 版)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田沐冉 刘盼盼)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推出了全媒体报道《中国面壁者》,身藏大山深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短短几小时,报道获得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国际在线等近200家媒体转载,在多个微信平台的阅读量达9万次,上万名网友点赞评论。

    这是一次重磅报道。此前,中物院的科研人员深藏大山之间——这个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实现了原子弹、氢弹、核武器小型化等一系列重大跨越,但因“涉密”,故事“不可为外人道”。这次呈现在公众眼前,吸引了不少青年读者目光,“我们从这些强国一代的故事中,获得了新的感悟和感动”。

    文章被腾讯新闻转载后,评论数很快突破3000。不少网友致敬深山中的“强国一代”,感激和平生活与他们的奋斗息息相关。宁德师范学院广播电台官微在转载文章时评论道:“对于‘强国一代’来说,我们身上的使命基因是天然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网友@The Eternal star表示:“文章虽然很平静地讲述了‘大国铸剑者’们的事迹,但看了后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没有这些人的付出,哪来的和平日子。可以不理解这群人的选择,但是不能够对他们不尊重,他们是为祖国撑起一片天空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才能悠哉悠哉的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

    一位读者直言,当今人民的幸福生活得益于这些核物理科学家的奉献,他说:“我们今天还能活着,全靠他们。我们明天能活的更好,也是全靠他们。决人之生死,定国之存续,全靠他们。”

    航天科工集团一位科研工作者说,在我们身边何尝不是有这样一群面壁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让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负重前行、心存梦想、虽然缺少外人看来的小确幸,但收获的却是国家强大的大成就和国泰民安的大幸福!

    这篇报道也在中物院人的朋友圈中“刷屏”,他们表达对何小中、法涛、徐晨等人的敬意。不论是曾经的中物院人,还是现在的中物院人,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感受。文中的年轻人在核物理研究中遇到的挫折、取得的成功、获得的感悟,让其他科研工作者感同身受。

    东南大学一位教授因来自四川,知道郭永怀的故事,看了文章后感慨万千:“一代物理人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子孙。”曾在中物院七所工作过的潘帅(化名)也激动地说,看完文章后,他不禁怀念起自己引以为豪的“面壁者”经历。他所在的七所是院里条件最艰苦的,“留下来的年轻人都怀有一颗真诚炽热的赤子之心”。

    中物院的王传珂强烈推荐身边的人阅读报道,他说:“文中有高山仰止的学界前辈,有风雨同舟的同事朋友。平凡人物鲜活,传奇故事生动,他们是我们身边百千人的缩影!”

    中物院羊强表示:“经常有人问我中物院有什么好,我想文章里会有一些答案。兴邦应立鲲鹏志,报国犹效犬马劳”。因保密需要而匿名的一位科研人员则指出:“大国精英绝不应该是满身鸡血、光鲜亮丽的行业人员。很荣幸身在其中与中国面壁者们同行!”

    网友@科比小强是一名中物院的“核二代”,他认为:“目前能在父辈们打造的事业中做一个推波助澜的棋子已感万分荣幸,因为心中永远相信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孕育着不平凡,为同事们点赞,为这份伟大的事业点赞。”

    采写这篇文章的记者堵力、邱晨辉说,中物院的年轻人都是名校毕业,本可以获得更好的物质方面的“成功”,却把自己留在了西南大山深处。在他们看来,中国曾经一度落后、一度彷徨。“强国”不是靠空喊口号来实现的,要有战胜生活、工作之痒的心态和能力。

    一位中物院的科研人员在看完报道后,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穹庐极目了无边,不尽长河落日圆。誓为脊梁筑紫塞,甘做胡杨守居延。”诗中描画的奋斗精神、祖国的腾飞、仗剑的决心,未来将从大山里的中物院走出来,走进青年们的梦想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18日 03 版

现代科技让海南农业蜕变进阶
武汉一高校测评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生如闪电之耀亮”的青年先锋——高君宇
中宣部追授吕建江“时代楷模”称号
团云南省委机关干部每月进社区参加青少年维权服务
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
守卫红墙的首都青年民警:离红墙最近 与百姓最亲
迟到36年的毕业典礼
一季度经济开局“稳新优好”
他们为祖国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