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4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基层回声

提高村小和教学点待遇 在教育“最末梢”发力

凡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23日   10 版)

    4月9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刊发了华中师范大学对中西部6省12县(区)120余所乡村学校的调研报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三年 五大盲点待补》。读后笔者深受启发,也想补充一点儿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该篇调研报告所提出的五个盲点中 ,“乡村教师补充呈‘差序格局’,村小和教学点成为最末稍的利益获得者”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其他盲点的基础。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想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真正落地,从而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就应该在“最末稍”上发力,也就需着重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专项岗位补贴

    设立专项岗位补贴费,标准不妨以工资的10%左右为基数,而且这项补贴只适用于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不适用于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及乡镇以下初中和完全小学。之所以强调专项补贴,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明显差于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及其他规模较大的初中和小学。

    以教学点为例,有不少大山里的教学点,仅有几名学生,教师往往也只有一两人,有的甚至只有一人。教学点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一名教师往往既承担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同时还饰演着“保姆”的角色。因为教学点往往都是低年级孩子,包括一二年级,有的还有学前班孩子。这些孩子因年龄太小,生活难以自理,因而都需要老师时时刻刻来照顾。同时,8小时之外还要加班备课,因为正常上班时间,教师要在课堂上课、开展活动等,只有孩子们放学后才可以备课。所有这些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相比之下,其他学校因每个班级不只有一名教师,一名教师上课,另一名教师便可备课、批辅等,加班的时间相应就少些。还有,教学点的教师还面临着“孤独”的现实。白天上课有孩子们陪伴,虽然很辛苦,但非常充实;而夜幕降临后,面对漫漫长夜,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再者,因为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还存在更多的困难及安全问题。

    高级职称评定上向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倾斜

    调研报告中也指出村小和教学点教师评高级职称存在很大困难的现实。这是可以理解的。本来职称评定就有一个“金字塔”形的问题存在,即越往高一级别的,无论是绝对的数量还是相对的比率都会越少、越低。拉开中级与高级之间的距离,才能让高级教师更显现出“高级人才”的价值。

    从现实来看,乡村教师评定高级职称,已经取消了论文和外语方面的要求。这与城市教师相比,已经大大降低了门槛。在具体评定时,笔者建议,可以设置若干个项目,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出勤率、教龄、获奖数量及级别、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等等。每一项细化为若干分,按百分制计算,如乡镇中心小学或其他完全小学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需要达到90分,那么,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可以按80分甚至更低一点。如此量化考核目标,可以让年轻的大学生看到奋斗的价值和光明的前景,从而愿意扎根乡村,扎根村小或教学点,最终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客观上,教学点教师在教学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希望也是非常大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点孩子少,便于因人施教,一对一辅导,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20多年前,在笔者的老家,不少小学教师(当时还不是教学点)专门喜欢到村小学任教,尽管会辛苦一些,但是因为村小可能只有30多名、20多名甚至仅有10多名学生,而镇中心小学一个班就有60多名学生。学生数量少,教师便于专门辅导,虽然村小一名教师包一个班,而中心小学或联小一般有两名教师,但考试成绩往往是村小排在前面,有较多的奖励。

    现在的年轻大学生不愿去村小和教学点,环境艰苦是一个因素,从很大程度上说,待遇低更不可忽视。如果较大幅度提升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待遇,想必也定会吸引一部分优秀年轻大学生去任教的。

    把好新进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入口关”

    现行的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往往都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而且一般都是本地人。那片土地生了他们,也养育了他们,所以他们对那片土地有艾青笔下的“爱得深沉”那样的情愫。但是“人事有代谢”,终有一天他们因年龄、身体等原因要离开教学岗位。“谁来接班”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如果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够接班是非常理想的,但客观上,这个目标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其一,年轻的大学生刚刚从繁华的城市毕业,一下子分到极其偏僻的村小或教学点,条件上很难适应;其二,如果有毕业生甘愿到最基层奉献青春,恐怕找对象也是很大的问题;当然如果有大学时就相恋的情侣一同去偏僻村小或教学点是最理想不过的。

    那么,是否就无法求解呢?笔者认为,也不必太担心。一方面,可以招收定向培养的师范毕业生,学历可以降至大专;另一方面,可以从乡镇中心小学或其他规模较大的小学选拔一些已经结婚并生育孩子的30岁左右的男教师或夫妻教师到村小或教学点任教,而且最好是招收本地户籍的,因为外地大学生一般难以长久留下来。这样的教师既年轻又有丰富的知识,与刚刚走出大学校园走上讲台的新教师相比,他们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可能比新入职毕业生更优秀。

    唯有提高了最末稍教师的待遇,让他们看到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方能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大学生到这些地方任教,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为湖北读者)

凡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23日 10 版

病态的繁荣
提高村小和教学点待遇 在教育“最末梢”发力
阅读经典 语文要下死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