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阅读多元化的时代,各类读物层出不穷。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达到了历史之最。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中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均已发生重大变化,总体呈现出趋新趋奇的倾向,易被社会流行风向所影响与左右,而那些传承至今的经典文本,由于年代久远,趣味不足,不易消化,常常遭到学生的有意漠视。
每个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去图书馆自由借阅书籍,多数学生所借或所读必定不是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经典作家的作品,而是玄怪、时尚、宫斗等各类流行读物。对于这类读物,他们可谓如痴如醉,乐此不疲,语文阅读课上堂而皇之地读,其他课上,也会偷偷摸摸地读。总之,学生对阅读,不是没有兴趣,而是他们的兴趣点不在经典作品上。
要想改变这类现象,让学生亲近经典文本,除了激发兴趣,更新教学方法之类老生常谈的措施,有时还不得不“简单粗暴”,即规定学生在固定的时间,读指定的书籍,不许自行其是,更弦易辙。语文老师要做经典阅读的坚定守护神,有时就不能让学生过多地“自主学习”。
以本人所教的两个班为例,一个是文科班,一个是理科班。刚接手这两个班时,由于对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太了解,不知道他们的阅读功底与学习自觉性究竟如何。一开始,我只是弹性要求,仅仅口头提示应该看哪些作家的作品,还开出书单,让他们或者自带,或者去图书馆借。谁知,等到上阅读课了,两个班的学生很少有人会主动看经典作品,真正按照我说的去图书馆借书的只有三五个学生。即便是文科班,就连高考要考的《红楼梦》《三国演义》之类作品,也不愿看。
后来,我不得不提出硬性要求,一周里面必须有两节课的时间用来看指定书目。不光要看,还要写读后感,还要有课堂讨论,人人参与。同时,使用强制手段,对出现在课堂上的非经典作品,要么劝诫收起来,要么直接没收。这样,经过一两次整顿,班上终于出现了清一色人手一本经典作品的情景。
这样做,或许失之于武断,但这也是无奈之举。不管学生能不能真正亲近经典,是不是真正喜欢经典,至少那些经典作家的作品他们是读过了,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受,总比无所作为,不闻不问,要好很多。书犹药也,对于药物,没有人有兴趣吃,但药物可以治愈疾病,再难吃也要吃下去。经典作品便是医愚良药,再难读再没兴趣,也要读一读。
语文课要开设阅读课,这已成多数语文老师的共识,但阅读课不是放羊归林,完全散养,而是要设定范围,明确任务,定下规矩。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更不可以散乱无序,听之任之,语文老师要严防死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许这块田地里长出杂花野草。
对待经典阅读,语文老师要下死命令,推着学生前行,而不是看着他们原地打转,乃至倒退。
(作者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学教师)
殷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