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小时工3人毕恭毕敬地站在黑板前。放学了,教室里的小椅子,已经扣在桌子上,地板也被拖得亮晶晶。另外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排在我们后面。当着他们母子,老师正在训话:
“家长都是在这旁边花一两万元一个月租房子的,我们的学生都是经过各种专业训练的,大家都很拼,只有你们混,只能被甩出去!”
眼前的花名册密密麻麻的都是星星、勾和叉叉。开学第十周,只有我孩子都是叉。是的,学龄前我们没有学过英语自然拼读、没学过汉语拼音,也没练过写字。
我努力挤出笑容,温柔地反驳:不是说提前学不好吗?
“这你也信!你以为现在被甩出去,以后还有机会啊。三年级孩子就逆反了,根本不听你的。”
我继续负隅顽抗:“让他从零开始不也挺好吗,上课能专心听,有爬坡的感觉。”
“那你也得笨鸟先飞啊!别人不提前学,但人家聪明。你孩子行吗?”
老师对着旁边的家长眉开眼笑,对我说,你看,人家进步多快。小学下午两三点放学,就是让大家追求多彩的人生,舍不得报班可不行。连着学过3年英语的就是不一样!
儿子已羞愧之至,慢慢地蹲下去,坐在了地上。
我揪住他,向老师表白:我们昨晚罚写的字,写到10点。态度是端正的。
老师耐心地开导我:那是你作为母亲心疼他。从我们老师角度,成绩是第一位的。你孩子写字慢是练得少,可人家的孩子3岁就开始写字,小肌肉已经练好了。“现在咱还没普及高中教育呢。如果你儿子只有初中文凭,你能接受也行。”老师直戳软肋。
稍微没抓住,儿子变回了幼儿园状态,开始满地乱爬。他绕过了那对母子爬到教室门边上。我只能说,感谢老师,让您费心,感谢您没有放弃这个孩子。
我还能说什么呢?
老师把话说得那么直白,也是为了我好。我还要继续苦苦支撑,做困难学生的家长吗?
可是,这些年看到了太多厌学的中学生,太多对专业厌恶的大学生,太多抑郁痛苦的研究生,还有那些动不动就跳楼寻死的学霸学神。虽说这些是极端现象个别人吧,但自己的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就让他自由成长吧,等他有了兴趣再加紧苦读也来得及吧?人生是长跑啊。
而且我学了那么多年英语,知道它就是一种工具,你为了出国为了读文献,很快就掌握,而不用马上就忘光。何必这么早就上培训班呢,不是浪费钱吗?
可是有一天,孩子回来对我说,我想学英语,我们同学什么都懂。眼泪跟着哗哗地落下来。
我想不出他受了多大的刺激才会这么委屈。他说,放学后上托管班的同学是一群,上英语班的是一群,跆拳道游泳队的是一群,合唱团舞蹈团的是一群。而他这样直接回家的,没朋友。
前些天出差,深夜才回,孩子跟父亲一起来机场接我。一眼看见他耳朵上擦破很大一块皮,留了不少血。我问怎么回事,他蓦然就往人群里钻,说是同学打的。
跟老师反映了吗?我急忙问。
儿子可怜地说,他打我,还有人跟我玩。报告老师就更没人跟我玩了。我无语。他补充一句:没有人愿意跟学习差的人当朋友。
孩子的社会性培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坚持的教育只吃主食反对零食的观念似乎太不接地气了。
很多孩子厌学,有时候就是因为上了太多培训班。那里的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可我们的课内教育还是相当古板,以灌输为主,很多孩子上课习惯性走神,他们心中总有个借口:反正我晚上可以上培训班。
可是,一个人有6个小时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却不能如饥似渴地学习,晚上已经很疲惫,却要振奋精神与培训老师应和。这种逆向的学习方法,不就是零食吃的多,主食瞎凑合吗?这样吃饭,孩子身体能好吗?这样学习的孩子,后劲能足吗?
如今批判大学生“空心病”,说他们不知自己真正要什么,其实就是由于被安排、被规划得太满,他不知道自己兴趣在哪儿,没有给自己“留白”。他们知识很专业、能力很强大、说话振振有词,就是没有抱负和志向。
这样的被动着努力,这样的消费童年时光,真的好吗?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园长上的第一课,就是给家长们读了一首诗,叫《蜗牛》。让家长们慢下来,陪孩子长大,也看到自己错过的风景。如今上了小学,老师上的第一课是给我们一个表格,教育孩子们要做“尖刀”,天下神功唯快不破!学吧赶吧提前吧。
被培训机构吹大的教育焦虑泡泡,当孩子一接触社会就会爆炸。但我如果不像其他家长一样,将这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当成信仰,我就会让孩子过去6年辛苦建立的自信心毁于一旦。
他爬到教室门口的那种茫然眼神一直刺痛着我。他在逃避,他拒绝长大,被老师的痛斥震慑得只想回到幼儿园。这是我的错吧?如果没有成长路上的每一次正向反馈,等到20年后,他不与这些孩子在一个起跑线,又如何比拼呢?我对他大器晚成、后来居上、伏久必飞高的期许,估计也是春梦一场。
孩子,我会陪着你去找回自信。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主次关系分明了。也许,我也不必再那么拒绝培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