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5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92.9%受访者直言“假促销”现象普遍

先涨价再降价和虚报原价是两种常见“假促销”行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4日   07 版)

    漫画:李晓宜

    每逢节假日,很多商家会推出打折促销活动,但不少消费者发现,所谓优惠,其实是先提价再降价。虽然工商部门下发过通知禁止,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可见。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9%的受访者直言“假促销”现象普遍。先涨价再降价和虚报原价是受访者遇到最多的两种“假促销”方式,72.2%的受访者认为商家“假促销”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郭雅露发现,每逢节假日,很多网购平台都推出打折活动,但那段时间原价更高,甚至折后价也高出平时价。现在,郭雅露已经不怎么在节日买东西了。

    “在价格上做手脚,进行‘假促销’是很多平台的惯用手段。”90后女孩赵心怡举例说,一些商家为了清理库存,会把商品原价标高,然后告诉顾客现在减价或者参与拼团就能省钱,其实价格没有优惠多少。还有商家在节日促销前,先把价格提上去再促销。“我之前在网上看中一条项链,想母亲节时送给妈妈,就先放到了购物车里。节前几天,我看到项链价格从500多元涨到了快1000元,然后母亲节当天又降到了400多元”。

    在北京工作的石雨(化名)发现一些标着限时抢购、“秒杀”等宣传语的商品,往往是“假促销”的重灾区,“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款显卡,原价2399元,‘秒杀’价是2499元,之后价格降到了2299元”。

    调查显示,92.9%的受访者认为“假促销”现象普遍,其中34.6%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先涨价再降价(63.3%)和虚报原价(62.5%)是受访者遇到最多的两种“假促销”情况,其他还有:促销商品为旧货或质次产品(47.3%),打出全场折扣标语,其实仅部分商品打折(44.7%)和享受优惠有附加条件(25.8%)等。

    在天津工作的贾雯去年“双11”时在网上买了一款“BB霜”。买的时候,卖家提示她由于商品是特价,所以会发一些旧款包装的。但收到货后,她发现产品就快过期了,“卖家肯定是想通过打折处理这样的货品”。

    “平时去商场购物,我一般会货比三家,但网购时一般看到促销就买了。”郭雅露认为,网络上商家更容易操纵价格,也就更容易出现“假促销”现象。

    赵心怡则认为,网购还可以全网比价或者查看历史价格变化,但去实体店很难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变化。

    调查显示,32.5%的受访者觉得网上购物平台“假促销”现象更严重,26.3%的受访者觉得实体店“假促销”现象更严重,39.3%的受访者觉得都很严重,仅1.9%的受访者觉得都不严重。

    调查中,72.2%的受访者认为商家“假促销”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当时很想买的东西,我会在几个购物平台比价。对于不着急买的,我会留意一段时间里的价格变化。” 郭雅露说,她经常通过这样的方法分辨出商家“假促销”的行为。

    赵心怡则觉得自己不太能分辨出“假促销”,“只有对于经常关注的产品,我才了解它们大概的价格区间”。

    调查中,53.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般能分辨出商家的“假促销”行为,46.1%的受访者坦言不能。

    郭雅露认为,购物时多比较,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商家“假促销”的陷阱中。“现在有一些平台可以显示近一段时间商品的价格,就算是碰到限时抢购也别急着下单,多看多比较能少吃点亏”。

    收到旧款化妆品后,贾雯立刻联系卖家理论,“他们返给了我10元作为补偿,我后来再也没在他们家买过东西。我觉得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忍气吞声”。

    调查中,关于应对商家“假促销”行为,58.3%的受访者建议消费者购物时查看商品近期价格并货比三家,57.4%的受访者建议消费者积极举报,维护自身权益,56.6%的受访者建议留存购物小票等消费凭证,47.4%的受访者建议加大对商家“假促销”行为的打击力度,25.8%的受访者建议完善投诉举报途径。

    受访者中,00后占1.4%,90后占30.4%,80后占50.5%,70后占12.9%,60后占4.2%。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5月24日 07 版

过半受访单身青年择偶最看重兴趣爱好和三观一致
62.7%受访者认为二手交易平台存在安全隐患
39.6%受访者称在二手交易平台遭遇陷阱
92.9%受访者直言“假促销”现象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