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军旅生活,让中国政法大学的赵方强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也让他体会到了不同于校园温情的人生百味。
对赵方强而言,参军并不是一个偶然的选择。爷爷是抗日战场上的老兵,最喜欢念叨军旅生活。考上大学后,一听说征兵,赵方强就去了学校武装部咨询。经过一轮轮体检、政审,他顺利入选,实现了期待已久的“从军梦”。
军旅第一站,位于辽宁盘锦。在这里,赵方强发现,军营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旌旗猎猎的地方。相反,所有期待都被消磨在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中。
心理上的落差,让这个90后颇为失落,也让他的训练“大打折扣”。
“直到有一次越野跑,我拖了集体后腿。战友过来安慰我,说大学生有知识,军事素质弱一点没关系。我这才发现自己还没有走出舒适区,更没有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很快,赵方强所有课目的训练成绩从原本的“差不多就行”变成了规定时间内的分毫不差。3个月后的考核现场,他更是以“标兵”身份出席,参与各项验收。
“站术训练,持枪卧倒迅捷勇猛;拳术格斗,动作有力虎虎生威;练队列整齐划一;叠被子无可挑剔……真不愧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战友的鼓励,让赵方强坚定了信心。
告别新兵营,赵方强被分派到西藏驻训维稳。初入藏区,这个云南小伙就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一度发烧7天。只能在战友出勤时,“穿着棉袄,蜷在墙角用烤箱取暖”。
身体的不适,让赵方强感到绝望。一到夜里,他更是辗转反侧,不止一次想要“甩袖子走人”。然而,一次紧急救援,改变了他的想法。
2015年8月的一天,赵方强所在的支队收到群众求助——在海拔4880米的旺波日神山的转经道上,一位年迈的藏族阿妈不慎摔倒滑落,腿部大量出血。
来不及多想,赵方强和战友立刻出发。救险的艰险超出他的想象:冰峰雪山间,仅剩一条陡峭的石阶,行走其中,人就像被扔在冰面上的泥鳅,不时打滑。更要命的是伤者头顶处有块巨石,稍有震动就会滑落。
根据现场状况,赵方强和战友手牵手包抄现场,把军医围在中间,对伤者进行包扎处理。之后,又采取人员接力的方式,抬着伤者下山。其间,还有一名战友扭伤脚踝,忍着巨痛,继续顶着担架。
由于抢救及时,伤者顺利脱险。那一刻,赵方强真正明白了一身戎装背后的含义。
“在西藏边防,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有了咬牙坚持的动力,赵方强向高原反应发起“进攻”。他听从老兵建议,加强体能训练,采用“拆解战术”,将眼前的困难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以阶段计划、平日计划的方式加以实践。
“今天比昨天多跑半小时,明天比今天再多跑半小时”。几个月下来,那些原本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被一一攻克,成为赵方强受用无穷的宝贵财富。
2015年9月,揣着两张“优秀士兵”的奖状,赵方强重返校园。曾经的同学变成师兄师姐,都在忙着写论文、找工作,他却慢了一拍。
身份的转换,让赵方强对眼前的校园生活有了些不适应。学业,更是横亘于眼前的巨大困难。重拾已放下两年的书本,一种“退伍即落伍”的感觉油然而生。
“比起当兵,读书就是享受。部队里那么多困难,我都坚持下来了,现在还怕什么?”赵方强在心里作出决定,他主动将自己从外语专业转到了全校最难过关的法学专业,并将军营里有计划、执行力强的作风“套用”过来。
大三上学期,赵方强一口气选修43个学分,超过了其他同学全年课程的总和。此外,他还确立了通过司法考试以及继续读研的前进方向。
最终,赵方强的司考成绩超合格线52分,考研成绩比退役大学生计划分数线高出63分,成为师弟师妹眼中“妥妥的学霸”。
“两年,说长也长,有很多贫乏、单调甚至难熬的时光,让你掰着指头算日子;说短也短,我们甚至没有想好要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它就已经转瞬即逝。但参军仍是奋斗者的坚定选择,也是求真务实、练真本领的绝好机会。作为过来人,我希望军营的无私和正气能在大学校园里落地成花。”赵方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