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6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西洋镜

为什么不谅解爱因斯坦

黄昉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6月20日   10 版)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美国历史上反种族歧视的一位先锋。

    他看起来不像是那种应该身陷“种族主义”争议的人。美国人印象中的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理工男,也是一个人权倡导者。他的声誉不仅来自科学成就,也源自他曾经公开支持过非裔美国人的种族平等运动。然而,6月中旬,当爱因斯坦青年时代的日记被翻译成英文,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后,美国、英国的媒体十分惊讶地发现,这位物理学家的形象远比人们所知的复杂——这样一个人,却在远东的旅行中,戴着种族主义的有色眼镜看当地人?

    在爱因斯坦眼中,远东城市,空气恶臭,环境乏善可陈,街上挤满了人。中国人,是一群勤劳、肮脏又呆滞的人。他们吃饭时不坐在凳子上,反倒蹲着,就跟欧洲人在树林里大小便的姿势一样。连小孩子都无精打采,安静肃穆。

    许多国内网友其实可以谅解爱因斯坦在1922年望向中国人的眼神。那年头,历经连年战乱,饥饿当头的人,也许看起来实在不雅。就连同一时代的中国人,也在怒吼着要改变。又有什么理由苛责爱因斯坦呢?

    但是,在美国媒体上,关心此事的人没有放过爱因斯坦。

    他的描述,有什么问题?

    钱钟书在《七缀集》里记载过一个故事: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去总理衙门串门,正好碰上各国公使来拜年,不懂外语的翁老先生往旁边一坐,静静地看着别人与20多个外国人聊得热烈,感觉就像听到了此起彼伏的鸟叫声(“啁啾不已”)。但翁老先生不知道,有此观感的不只是他——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作品《鸟》中,早就把野蛮人的语言比做鸟叫;16世纪也有法国人描述,英语就像鹅在叫,“而鹅是西方臭名昭著的‘呆鸟’!”

    我在美国,去过许多像“小联合国”一样聚集了各国友人的英语班。每当老师声情并茂地教一些美国人聊天时常用的口语,比如“哦!这不是真的”“这真是太了不起了!”“你是在跟我开玩笑吗?”这一类的句子,底下来自南美洲、欧洲、亚洲的学生几乎都会一边练习,一边哈哈大笑——美国人的交流方式对外国人来讲,实在过度热情奔放,以至于我们边说边觉得特别“虚伪”,还多少有点“弱智”。后来我看到研究说,美国人特别爱笑,是因为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笑是最容易化解误会的。单一民族的国度,人就没那么爱笑。

    换言之,面对文化冲击,觉得对方特别稀奇,是正常反应。现代欧美人多半知道,这些“稀奇”有时候是文化差异,有时候只是单纯的误解。人们的应对方式会是更多的沟通、交流与了解。

    而种族主义者则不是这样。对种族主义者来说,这种种不同,会被归结为对方所属的整个群体在生物性上就有缺陷。

    这也是西方人对爱因斯坦的日记感到愕然的原因。美国有线电视频道历史频道(History Channel)网站上的一篇报道写到,“尽管只在中国待了几天,但爱因斯坦自信到觉得足以对整个国家及其居民作出论断,至少在他的日记中是这样。”

    《福布斯》杂志的一位专栏作者则把他手上爱因斯坦的日记、传记、文章都读了一遍,最后不得不沮丧地承认,尽管当时亚洲的革命活动和反殖民主义运动都进行得如火如荼,爱因斯坦似乎完全无视了这些。这与他后来在美国的形象差距很大。

    许多媒体都注意到,这位物理学家在日记中似乎也相信,中国人学不会有逻辑地思考,而且没有数学天赋。

    此外,爱因斯坦还纳闷:日本人看起来有对艺术的追求,却没啥对智识的追求,这大概是天生的?

    我翻国内的网站,看到许多网友觉得,如果一个种族主义者看见了今日中国之强盛,国人群众之文质彬彬、大有素养,想必会有所改观。然而,历史上的种族主义之所以顽固,就在于它是任何一个被认定“劣等”的人都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的偏见——因为这些族群被认为是“天然”有缺陷,是被创造成了一种更类似动物的生物。于是,百年前,常春藤大学毕业的黑人律师,想要进城市的中产阶级社区买房,会被城里的绅士们以修改法规的手法赶出去;一个八分之一黑人血统、八分之七白人血统,与其它白人生长环境别无二致的美国人,也依然会(同样是经过法院的判决)被认定没有权利与纯白种人坐在同一个车厢;更别提富裕、重视教育又涵养的犹太民族,会被政府一批一批有计划地杀死在集中营里……

    这是当代美国人对种族主义甚为警醒的原因之一。“将他人描绘为生理上的劣等人,这显然是种族歧视的特征。这似乎与他作为伟大人道主义楷模的公众形象形成了反差。”加州理工学院爱因斯坦全书计划的助理主任泽埃夫·罗森克兰茨说。他不赞成人们所说的时代局限性,因为就算在上世纪20年代,也有许多人并不赞同种族主义观点。

    种族主义者未必会喊出很强烈的咒骂,未必表现出很浓烈的恶意,它完全可能带着科学观察的面貌出现,但它的恶劣也显而易见——如果你相信眼前这些生物天然地就更像动物,没有情感,那对他们做再恶意的事情也是顺理成章的。

    近代历史上,欧美无数的悲剧,皆与种族主义观念脱不了干系。

    如今,在美国,法律上不同种族的人已经有了平等的地位。因为历史的种种教训,也很少有人会粗鲁地、大剌剌地公开发表种族主义言论了。但在人们心里,这些种子真的消逝了吗?

    这是美国的知识精英一直在问的问题。他们似乎也没有很好的答案。

    “反歧视先锋”爱因斯坦的私人日记,就这样击中了美国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隐忧。

    美国《沙龙》网站的一篇评论就问:如今政府把疑似非法入境的孩童强制与父母分离,那种政策中透露出的对“非我族类”的满不在乎,是不是历史上种族主义的态度的延续?

    “爱因斯坦的日记揭露了种族主义与仇外心态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中是多么根深蒂固……一旦我们认真审视这个国家的历史与在各个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领导者,我们就能看到,当今政府的政策、措辞和态度源自何处。”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接受过美国的政治常识教育,在我看来,爱因斯坦日记中那些并不令人愉快的语句,通向的是一个还算励志的结尾:晚年,移民美国之后的爱因斯坦曾说过,“黑人作为被歧视者的处境,我作为一名犹太人或许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感同身受。”“种族隔离不是有色人种的痼疾,它是白人的病。我不愿意对此保持沉默。”作为一个德国裔的犹太人,至少在纳粹执政之后,他明白了民族主义与排外心理如何能在一夕之间毁灭社会的自由,他最终顶着联邦调查局的愤怒,公开站在了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的那一边。

    物理学家不完美,这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看过更多的英文报道、评论之后,我想,那种“不谅解”,可能是一个地道的美国问题,是美利坚民族的痛。外人难以感同身受,但对身在其中的人而言,这痛楚并不亚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历史伤痕:

    “就像爱因斯坦日记所揭示的那样,我们这个国家,以及欧洲的很多地方,有许多记述都相信土著、黑人、棕色种人以及不是白人的外国人更为劣等。因为我们一直避免去面对这些偏见,没有真正解开这些种族主义的情结,如今,我们还是得看着那些人类,那些本该和我们一样的人,继续遭受不人道的、生命价值不被重视的对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应该为爱因斯坦寻找借口。因为美国与欧洲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黄昉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20日 10 版

警察和小熊
为什么不谅解爱因斯坦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