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是谁?
学生说他是睿智的前辈,中年人说他是有亲和力的兄长,老年人说他是智慧的学者。如果是中国人,会说他讲的外国故事很好听;如果是外国人,会说他的中国故事讲得真好。
那个曾经与我们一起思考,一起快乐,一起享受时光的吴建民,曾任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等职,2016年6月18日因车祸不幸去世,两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生动。
一
去年,在吴建民逝世一周年之际,北京举办了“难忘吴大使”的座谈纪念活动,很多人追忆往昔,讲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故事。
吴建民遇难前两个月,他到意大利出席国际研讨会,一位美国著名教授发言时把中国崛起作为世界面临的大挑战。吴建民在主席台上优雅而严肃地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教授,学识渊博,为什么竟然把和平发展的中国与其他一些因素相提并论?您是有意,还是偶尔的口误……那位美国教授不得不道歉,说谢谢吴先生提醒。
龙永图(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回忆说,吴建民是我们的“政委”。当年谈判时,我们内部经常争论,吴建民从不纠缠细节,而是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分析形势。由于他本身没有部门的利益可言,讲话又很有说服力,深受大家的认可。这让我学到了一点,外交要做好,首先内部要沟通好,才能不会发出可能被对手利用的杂音。
这些回忆非常多,读《难忘吴大使》的书更为全面,呈现吴建民在国家利益面前的大局眼光和战略眼光,感受到他的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气魄和精神。
二
今年6月12日,临近吴建民逝世两周年,我和学生们走进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吴建民曾在这里刻苦学习,练就了以后成长的扎实基础。当他毕业选择大学时,班主任朱庆颐老师帮助他决定了前途:你就填北京外国语学院吧。由此,这里走出了一位对中国和世界有影响的著名外交官。
进了学校大门,那一长溜的展板用图片和文字讲述了吴建民的人生历程;开放式的“吴建民阅览室”摆放着他的书籍。曹李莉校长说:第一次见到吴大使,是2012年,他给我们打电话,说想以个人身份带着弟弟妹妹回母校。我说,那就请吴大使跟学校的师生交流一下吧!他答应了,来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的哥哥、弟弟、妹妹都是我们的校友。吴大使参观学校时,以“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主题作报告,又饱含深意地题词:“爱祖国爱人类”。
跟他接触,他不会因为身份高而提出特殊要求,感觉自然平和,很舒服。
前校长华勇说,吴大使2008年回母校,那时他的身份是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他问我:“华校长,现在高中生很辛苦吧!”我说:“是的,真希望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他说:“是啊,这关系到国民健康问题啊,应该呼吁。”
王友宁老师说,吴大使每次回来,有两件事必做:一是同学聚会一定安排在母校;二是带着同学上门看望老师。
是啊,这是吴建民,他的光芒洒落在生活的每个日子里,他是我们能够触摸的亲切和关怀。
三
火车上闲来无事,翻阅一本名为《长江之歌》的小册子,里面是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与法国克莱贝尔中学交流的文集。
这两个学校交往,是吴建民1998年担任驻法国大使时牵线搭桥促成的,距今正好20年。
《长江之歌》收集的是两个学校的学生交流的往事,老师和学生们是这样描述所见所闻。
许锟(中国老师):中国学生走进课堂,感受法国教育。他们发现法国学生在上不同课时,会去不同的教室;法国学生比较随意,自由讨论不像是课堂,倒像生动的讨论会。
陆航(中国学生):我的好友是个潇洒的女汉子,1.70米的个子。她带我去听课,里面挤满了人,她坐到了朋友的腿上,我只得尴尬地站在门口。她竟然喜欢日本动漫,是个火影迷,这不禁让我这个动漫宅界人士大吃一惊。
Flonine Paun(法国学生):没想到中国是这样的!我亲眼看到的中国与我在法国的新闻报道中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的寄宿伙伴对我们已经有一定了解,而我们却一点都不了解他们。我的寄宿家庭举行欢迎仪式的每一个瞬间,我将永远记住……
Cecile(法国学生):这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经历,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文化。当我在看我们的旅程纪录片时,我只有一个愿望:重回中国。
我一篇篇地读着,仿佛又走进了一个单纯亮丽的世界,感受少年的纯真和美好。想起他饱含深意的题词:爱祖国,爱人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吴建民具有浓郁色彩的东方人文情怀,这种情怀象征着中国人的自信、明理、谦虚、儒雅、睿智和从容,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吴建民的言行感染和引导着我们,使我们时常觉得生活灿烂,感受生命的张扬和活力。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财富。
陈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