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自述

培训机构“口碑营销”的背后

孩子的“成就感”足以让家长觉得“物有所值”,于是不自觉地替培训机构“做起了广告”。但他们显然忘了,这是孩子用了多少时间换来的“成果”

隋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6月25日   09 版)

    孩子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坚持上了两年多,刮风下雨、寒来暑往,基本上没有缺过课。对孩子和我们家长来说,这似乎就是人生的一次修行,不过我还是下定决心和它说再见了。

    这家培训机构在我们当地最为火爆,学费平均一年1.3万元,在二线城市,价格不菲。甚至有些家长是排了一年的队才将孩子塞进来的。英语培训市场高度饱和,竞争异常激烈,这家培训机构为何在我们这儿独领风骚,拥有如此强大的口碑?最初十分不解。

    其实在我们这儿,小学三年级才正式开设英语课,平时学校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学习英语。但是,才上二年级的孩子就反映,学校当前的英语老师显然没有培训机构的老师“专业”,任课老师是由手工课老师兼任的,发音不够标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相应松散。

    因此,家长普遍意识到,如果不在校外辅导班“打基础”,到时会跟不上课。很多过来人都有“前车之鉴”。比如,孩子当初在幼儿园没有学过拼音,结果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跟不上课。不少老师的实际教学并非针对“零基础”的学生。

    正在纠结“上与不上”之际,好几位值得信任的“高知”朋友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了这家培训机构。靠人际传播的“口碑营销”比“散传单”的方式更能俘获家长的心。“有没有疗效,事实来说话”。朋友的例证是,孩子现在已经初中了,在班上英语拔尖,现在仍在这家培训机构继续“锤炼”。

    不过,据我近两年的观察,并没有发现这家辅导班的教材、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更没有感受到所谓的“浸入式”的语言学习环境,只是觉得,孩子每天课后的作业异常繁多。老师经常打电话来问,孩子作业有没有完成。

    一周两次,每次两节课,也就意味着孩子除了要花费两个半天时间上课(其中包括路上往返时间),此外还要抽出两个晚上来做作业。作业家长还要参与,负责给孩子放听力。一次作业,如果不打折扣地完成的话,听力需要1个半小时,抄写单词和句型需要1个半小时,共计3个小时,基本上要耗去一个晚上的时间。

    此外,每当单元结束时,就会进行一次考试,主要考单词。培训机构的老师一再强调,如果不能通过考试,将面临“留级”,不能和同班同学一道继续学习新课。

    临近暑假,我们接到通知,暑假还要加1次课,也就意味着孩子一周要上3次课,共9节。这仿佛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让全家人统一了思想——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倒不是负担不了逐步“加码”的学费,而是承受不了培训机构向孩子步步索取的时间。

    自打上了这个培训班,两年来,孩子基本上放弃了外出旅游的机会,这让我们始终心存愧意。因为,一旦缺课,又要抽时间补课,此外,还要面临阶段测验通过不了的风险,这势必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

    我站在这个体量庞大的培训机构前,看着数百名学生从几十间教室进进出出时,突然意识到,这究竟是培训机构,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它肯定不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培训基地,在严苛的管理与对应试的追求程度上,丝毫不亚于那些靠应试教育成名的公办“名校”。

    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向我强调,“我们的课程体系与公办学校是对接的,不过在知识点上是超过他们的。”

    一段时间学习下来,在频频考试的紧逼下,孩子的词汇量的确实现了猛增,语法的知识点也掌握得非常牢固,书面考试成绩也能说得过去。

    这种“显而易见的”的“成就感”足以让很多家长觉得“物有所值”,他们不自觉地替培训机构“做起了广告”。但他们显然忘了,这是孩子用了多少时间换来的“成果”。

    现在,培训机构要求加课,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利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印证”自己的“效果”,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口碑”,以获得更大的市场。无形中,家长、孩子都参与了培训机构的营销。

    不得不承认,这家培训机构在营销和管理上“技高一筹”。比如,它对于孩子实行“积分”管理,让孩子成为“忠实用户”。孩子通过课堂表现,从老师那里得到花花绿绿的积分卡,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前台兑换到各式玩具和文具。从某种程度说,这也是他们学英语的“动力”。

    作为家长,有时实在不忍孩子辛苦,于是劝孩子“随便对付”一下作业,但孩子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如果作业不认真,就会被老师扣积分。

    不过,我的孩子并没有坚持下来成为“忠实用户”,因为想到那些作业,自己还是发怵。当我告诉她马上要换到另外一家培训机构时,她没有流露出太多留念。但她也很关心:“那里有没有积分卡?”

    最后一堂课放学后,她没和班上任何一个同学泄露即将告别的“秘密”,而是径直走到培训机构的前台,将自己手上的积分卡统统拿出来,换成奖品,就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隋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25日 09 版

论文查重为何“困难重重”
培训机构“口碑营销”的背后
心理话剧能不能解救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