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初三学生郎杰,住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卡如乡的一个村子。从拉萨到村里大约有150公里,当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坐了3个小时车,又走了20多分钟终于来到郎杰家时,墙上贴着的两样东西一下子映入记者眼帘。一样是“尼木县卡如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一样是贴满了一墙的奖状。
这两样东西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朗杰的生活状态: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学习成绩优异。
朗杰就读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北京市于2014年投入2.2亿元对口援建的,学校中大部分孩子像朗杰一样来自牧区,还有不少孩子像他一样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其实,早在1985年,中央就决定在内地开办西藏班,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北京便开始了对口支援拉萨,选派了教育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如今在拉萨市区,大家散步时不经意地就能看到北京教育援藏的历史痕迹,如坐落在仙足岛上的北京中学,教育城的北京实验中学,金珠西路的北京小学,罗布林卡路的海淀小学。”北京援藏指挥部副指挥、拉萨市副市长朱建红说。到了2010年前后,随着拉萨教育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完善,很多学校的校舍甚至不差于内地学校。
那么,当拉萨的学校硬件条件越来越好时,“北京教育援藏的真正优势有哪些”“北京教育援藏能给拉萨教育带来哪些真正的改变”……这一连串的问题成了摆在每一届援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教育扶贫不仅要给孩子知识还要开眼界
“我去了清华大学,将来我也要考到这里来。”2004年出生的措吉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措吉家住在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像朗杰一样也是建档立卡户。去年小学毕业的时候,措吉正好赶上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在初一年级创办了一个“京藏宏志班”,面向拉萨市两区两县招收建档立卡户学生31人,措吉成为第一届宏志班的学生。
“到了拉萨以后,我们发现整个拉萨的学生资助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从幼儿园一直到上大学,每一个学段都有相应的资助政策,对建档立卡户的孩子还有单独的‘三包’政策,孩子在学校的吃、穿、住,以及学习用品基本上都能够涵盖了。”北京援藏教育人才领队、拉萨市教育局副局长杜建峰说,“也就是说,在拉萨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家庭的孩子,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也不会因为上学负担过重而返贫。”
面对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北京的援藏还能做些什么呢?
“找到学生精准的需求”成了突破的方向。
“对待不同学段的孩子要清楚他们的不同需求,不仅要让他们获得物质上的资助,还要给他们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杜建峰说。“京藏宏志班”就是一个北京教育援藏的团队在中学阶段的尝试。北京援藏资金每年为这个班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为他们配置优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量身设计课程体系。
应该说,宏志班的孩子跟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其他同年级学生相比,入学的成绩还是有些差距的。“刚刚入学的时候,我们这个班的成绩很不理想,作文的平均分比别的班低十几分,语文成绩在全年级排在最后。”宏志班的语文老师王夙琛说。
后来王夙琛申请了阅读资金,《稻草人》《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秋天的怀念》……这些名著慢慢爬上了这31个汉语说得还不太流利的藏族孩子书桌。
“这些书不仅给了孩子们知识,同时还引导他们梳理了人生的志向,”王夙琛说,跟内地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非常勤奋,“上学期期末,他们的成绩便从最后到了第三,这学期期中考试我们排到了第二名。”
除了给这些建档立卡户的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师资和课程资源,对于“去趟拉萨都要走上一天”的牧区孩子来说,开阔眼界是更加难得的机会。
去年9月,这31个孩子被带到了北京,他们观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登上了长城,参观了故宫、国家大剧院,还到了清华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
12天的时间这31个孩子只能在北京“走马观花”,但是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却是巨大的。
“如果说学生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那么游学则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种子,”班主任赵兰说。这些孩子回到学校以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自觉地把早、中、晚课余时间充实地利用起来。“每天早上初一年级宏志班的灯是亮的最早的一个,中午午休时他们都会留出半个小时学数学。”
“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一句话: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措吉说,从那一刻起,她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改变家庭现状。“世界那么大,我想带着我的家人出去看一看。”
“2018年秋季,我们学校还将在新初一和新高一再设立两个‘京藏宏志班’,最终将有6个‘京藏宏志班’。”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赵隆颢说。更多建档立卡户的孩子将会享受到这种独特的精准扶贫。
教育援助也要切准短板
“最初,北京的援藏教师来的时候,学校里有一种声音:他们教得好就让他们教去,”拉萨市北京中学的党总支书记罗桑平措说。
确实,有人怀疑过援藏支教这种形式的效果;一个老师水平再高,待上个一两年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用?
提到北京援藏,就会有人想到“组团式”这个模式,正是因为北京市2014年投资援建了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并选派教师开展成建制的教育援藏,效果很好,使得“组团式”教育援藏在全自治区推广。
自2014年后,2015年7月,北京市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实现了顺利轮换,并且援藏年限由原来的1年变为2年。2017年8月,北京市“组团式”教育援藏由单一援助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拓展为同时援助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北京中学、拉萨市第一小学、拉萨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学校,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各个学段;人员规模也扩展至69人。
创建一种模式是创新,如何让模式更好的发挥则需要智慧。
在人员更迭的过程中,很多援藏者在思考:虽然“组团式”比“单兵作战”有了更多的优势,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援藏教育者留在拉萨的时间仍然是短暂的,那么当一拨拨的援藏教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后,有什么东西是能长久地留给拉萨教育的呢?
“我们要找到拉萨教育的短板,教育援助也要精准。”杜建峰说。
通过调研,他们发现拉萨教育的教研是短板,教研工作完全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
所以,在2017年轮换援藏教师的时候,北京援藏指挥部和北京市教委决定,不能再做简单的轮换,要能把北京的先进经验留给拉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拉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
他们首先在拉萨市的这几所学校进行了摸底调研,看看学校最急需的老师是什么,然后再从北京选派。“第三批轮换的时候,45个专业教师中,只有一个专业对口稍有些偏差。”杜建峰说,正因为精准了,很多北京的老师到了拉萨之后成为了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有些做了年级组长。
“李校从3月到现在就听了60多节课,这在我们学校历史上是没有的。”拉萨市北京中学的卓玛老师说。
卓玛老师所说的李校是来自北京八中的李咏梅,在拉萨市北京中学任副校长。“我只有听了课之后才有发言权,才能给老师指导。”李咏梅说,拉萨的老师在教学上还有些传统观念,总担心学生学不会,所以课堂上“满堂灌”,要改变就要从每一天、每一堂课入手。
北京的援藏教育者们还把自己“背后的”资源尽可能引入到拉萨。“四中网校已经为我们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建立了账号,免费开放资源微课1万多节。”拉萨市北京中学校长曹晓东说,现在,北京西城区的《学习探究诊断》练习册已经进入拉萨北京中学的各个教研组,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用,下学期这所学校的所有年级、所有学科、所有学生将全部可以免费使用北京西城的这套练习册。
“我们这些援藏教师背后有北京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各区的优质教育教研资源,这些区县的骨干教师不用到拉萨来,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拉萨的老师和孩子们上课。”杜建峰说,而且每次课也都要充分地被利用,首先是北京的骨干教师要根据拉萨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准备,然后拉萨的孩子通过网络听课,不仅一个班、一个学校的老师听课,全拉萨的同一科目、同一年级的老师都听课,听完课之后再进行点评,然后再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一整套教研机制在拉萨建立起来。”
就在记者发稿时,朗杰已经完成了2018年的中考,朗杰的理想是考入北京,考到北京的西藏中学。3年前他刚刚升入初中时,正好赶上了北京来的第一批“组团式”援藏教师。现在,他要考到北京,去给那些对他有过很深影响的老师交上“答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