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的出台和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塑料制品使用量的下降。但是目前一些地方依然在免费提供塑料袋。随着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垃圾甚至出现了回潮现象。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农贸市场(67.6%)的塑料制品使用最缺乏限制,然后是外卖(59.7%)和快递(55.2%)领域。66.5%的受访者觉得当前“限塑”多停留在倡导层面。
62.0%受访者感觉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
在安徽合肥某公司做市场运营工作的吴宗艺告诉记者,在超市买完东西结账时,她发现自备购物袋的人多了。“不过超市、商场和菜市场使用塑料制品依然较多,每天吃早餐,很多人也用塑料袋装。纸袋往往只有糕点店、品牌店才会用。”吴宗艺对记者说。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李东泽对记者说,目前基本只有大型超市对塑料袋收费,或提供可重复利用的其他材质购物袋,对于限制塑料袋使用的作用很小。人们购物完毕结账时还是经常购买和使用塑料袋。“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人习惯网购,快递包装往往使用很多大大小小、薄厚不同的塑料袋,包了很多层。感觉近几年塑料袋的使用反而更多了”。
调查显示,62.0%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身边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38.0%的受访者感觉没有减少。交互分析发现,农村受访者(72.7%)对于塑料袋使用量减少的感受最明显,其次是来自一线城市的受访者(66.2%)。
河南郑州从事编辑工作的花汐(化名)认为,菜市场是最浪费塑料袋的地方。“很多人每样菜都要用塑料袋分别装好,然后再放入大塑料袋,有的还会套上很多层塑料袋。逛一次菜市场有时能用十几个塑料袋,真是特别浪费”。
在北京某私企从事编程工作的张玲(化名)经常点外卖,“每次收到菜品我都感叹外卖包装实在太浪费。很简单的一餐基本都是两个盒子以上。大小各种型号的塑料包装盒都有,看着是很卫生、很美观,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外卖产生的塑料垃圾非常严重,经常一顿饭吃下来就是一摞外卖塑料盒,小区垃圾箱里也经常塞满了各种废弃塑料盒。”
哪些领域或场合的塑料制品使用仍缺乏限制、用量较大?调查显示,农贸市场(67.6%)被排在第一,然后是外卖(59.7%)和快递(55.2%)领域,此外,还有小型商铺(48.2%)和街头摊位(46.6%)等。
66.5%受访者感觉“限塑”多停留在倡导层面
哪些因素阻碍塑料制品使用量的减少?调查中,66.5%的受访者认为“限塑”多停留在倡导层面,相关法规条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62.9%的受访者认为执法部门对此监管不力,审查不严,55.0%的受访者归因于塑料制品生产厂家违规生产,47.8%的受访者认为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不够强。
“‘限塑令’执行至今,成绩很大但问题也不少,与当初预期还是有很大差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目前对现行做法的利弊分析、量化不够。我认为,一定要在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评估,以及第三方独立评估方面形成闭环,现在是‘跑风漏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还指出,“限塑令”执行效果不够好也说明其本身“阶位”不高、权威性不够、可执行性较差,可以诉讼的特性也基本没有,“这需要我们考虑下一步要不要把政策纳入法制轨道,实现良法善治,把‘限塑令’升级改版”。
刘俊海建议制定出台国务院层面的专项行政法规,将“限塑”的相关政策提升到法规层面,将来还要上升到法律。“要把限塑令升级改版,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透明立法,广泛征求民意。对于失败的教训,我们要总结,实现制度的公平化、科学化、民主化”。
刘俊海认为,应完善“限塑”制度的社会协同共治体系,包括鼓励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公众监督,还要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的第三方独立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打造一个24小时全天候、360度全方位的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有机衔接的‘限塑’执法监管合作机制,这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陈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