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其中提到“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不断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笔者所在课题组分别于2010年、2017/2018年两次对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表明,我国青少年成瘾行为有加剧的趋势:既表现在吸烟、饮酒、毒品等物质性成瘾行为低龄化、存在蔓延趋势,更表现在赌博、网络、游戏等精神性成瘾行为及危害日益凸显,直接导致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普及,青少年沉迷网络已成各界关注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游戏、社交、直播、色情、制作和信息收集等均成为致瘾因素。这其中,网络游戏“贡献力”最大,时下大量涌现的短视频迅速兴起,已具与游戏、直播鼎立之势,且“后发优势”显著。2017/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42%的青少年有上网的强烈想法和冲动,有18.5%的青少年报告每天都玩游戏,41.3%的青少年虽知沉迷网络的危害也难独善其身;据推测,当前我国四成左右的学龄青少年面临沉迷网络的潜在风险,该问题也已成为危及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
如今,教育部门出台严厉要求,将矛头对准网络游戏,可谓恰逢其时,直指关键。
然而到目前为止,青少年仍暴露于“网霾”之下,限制、管制制度的出台明显滞后于新生网络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和变异,管控措施的单一有限和行政化色彩面对网络新特征也显力不从心,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新奇的网络诱惑力、强烈的青少年自身感知新生事物的内在需求等同向叠加发酵,对势单力薄的管控措施特别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持续跟进措施,形成合围绞杀,强弱对比悬殊,胜负明显易见。
就教育和社会层面而言,我们既要理性面对互联网原住民的生态特征,又不能回避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忽视网络负面影响、无力更无心逆转局势、默认受制于陷落于沉迷于网络的险峻局面。面对这些无节制宣传、无底线链接、无约束蔓延、无品位泛滥,教育工作者更有义务保持清醒,敢于亮剑。教育、教化的有效性可能远不及网络产品的诱惑力,但绝不可以漠视网络产品对青少年的驾驭甚至侵害。
大学生支配金钱、时间的自由度增高,大学校园里网络负面影响并不亚于中小学,还往往是网络诈骗和校园贷骗局高发区。成年沉迷网络的情况同样不容忽视,他们是长大了的网络原住民,抑或是主动学习能力、被动适应能力超强的新老网民,浅表浏览替代深度阅读、敷衍点赞淹没促膝深谈,或为数百兆的大游戏“娱乐至死”,或对基于算法推荐为内核的十几秒短视频推送缴械投降,更舍得一掷千金为深度美图的网红保护打赏,面对这些“不冒烟的鸦片”和“新型毒品软件”,这些不念鸿鹄之志、不为温饱担忧、不负课业压力的成年人显得更加缺乏抵抗力。
2014年就有调查显示,父母与孩子共处时,经常看手机的父母占17.8%,偶尔看的占51.8%;时至今日,精准推送的短视频泛滥,到处是声称几千万人在用的全网最棒视频软件,夫妻对坐无言刷屏早已是常态,一场场匪夷所思的“手机引起的血案”不时传出,都市、乡间稍有车速减缓,都会看到咧着嘴傻笑的“低头自驾族”新物种在准备追尾前车或猎杀生命!
因为沉迷网络,我们都在忽略和远离现实里更重要的价值。赫胥黎曾说,“人终究会毁于他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要在这预言即将成为现实的紧要关头赶紧醒来,不要忘记,我们是能改变世界和改造自我的人。
张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