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文化建设

新时代呼唤跨文化汇聚融合创新

何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7月09日   02 版)

    ■要不断提升广大国民跨文化的知识水准、修养品行、道德操守、文明素养等,使满地球跑的中国人在新一轮扩大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新全球化利益再平衡、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度进程中,更好地通过生命个体承载中华文明智慧,体现发展进步中的大国国民的良好素质。

--------------------------------------------------

    新时代文化建设定位精准任重道远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一再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40年改革开放,在新时代新发展新气象的今天,从中南海领袖到劳动大众,对大力推动文化建设上下同欲、目标明确,定位精准、任重道远,担当使命、聚焦发力,迈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期”。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愿景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文化建设应顺应新变化,着重解决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深入社会生活,提高大众素质,丰富文化涵养,不断满足精神层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来看,文化建设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充分发挥“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的作用,凝聚民族精神与民心力量,使文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力量;

    三是从“一带一路”建设来看,推动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发展,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与精神纽带,加强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文化建设应当为民心相通搭建一座座彩虹桥;

    四是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看,文化建设应当体现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在破局逆全球化思潮、缓解全球文化冲突上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努力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呼应和匹配的全人类跨文化共同体。

    国学与跨文化研究助力文化汇聚融合创新

    两年前,笔者与著名海派画家汤胜天教授等一同拜访我国跨文化学科开创人乐黛云教授,她与我们畅谈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时空转化与变幻,畅谈面对全球动荡不宁局面与文化融合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畅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及如何为全球文化融合发展作出贡献等,使笔者充分领悟到国学与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所谓“跨文化”,一是跨古今,即着力寻求古代问题的现代诠释和转化,使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现代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案;二是跨中西,新时代国学研究既要保持其传统性与本土性,也要彰显它的时代性与世界性;三是跨繁简,即从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著述中挖掘、整理出有利于现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以简驭繁,返本归真,发挥效用;四是跨雅俗,使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大众化,让既大雅也大俗的文化服务于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修养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国学与跨文化研究的要义,是在“跨”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汇聚、融合、创新——

    关于文化汇聚。从文化生态的形成构造与平衡协调发展来看,人类应当大力促成文化交流,汇聚不同文化的优势与力量,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关于文化融合。面对全球化发展难题,我国主张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文化应当共商共建共享,走融合发展之路。笔者研究发现:传承体现独特性,注重各自文化存续、凸显个性特色;多元体现兼容性,尊重不同文化、实现互鉴共生共存共荣;包容体现开放性,以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可读体现人文性,细节精妙让人接受体味认知;温暖则体现了共享性,人文魅力温馨浪漫美好。

    关于文化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瞄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发挥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运用文化的力量建设一个大同世界,这必将为文化发展提供新动能,开拓新空间。我们要以全球人类社会治理的责任担当,努力共同建设全人类跨文化共同体。

    当代文化人的责任担当与思想力量

    40年改革开放这一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的壮丽史诗,使中国从一穷二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绝境中砥砺奋进,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30%。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一发展态势举世公认。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还需不断增强。一年前,笔者曾做过一个专题研究“如何利用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现状、问题及建议”,对照来看,大力开展国学与跨文化研究,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和增强中华文化全球覆盖面、影响力、贡献度的基础性工程,生逢其时的当代中国文化人,应当格外珍惜这一良好机遇,承担文化使命,努力推进国学与跨文化研究。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一系列人类难题的时代之问。正像乐黛云先生所主张的那样,跨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应关注人类发展的全球性前沿课题,开展宏观研究,拿出创新观点,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

    二是以比较为坐标,进行古今中外、繁简雅俗的异质文化分析研究,在世界面前展示并凸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优越性。让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吸收、调整中彰显魅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鉴共生共存与融合发展。

    三是以对话为桥梁,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互鉴、共生共存中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应当广泛开展跨文化对话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公认的国际秩序原则之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认同。

    四是以传播为路径,不断增强国学与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媒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影响力。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的“人人传播时代”,应当敢传播、想传播、善传播,运用融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大众传播就是要不断提升广大国民跨文化的知识水准、修养品行、道德操守、文明素养等,使满地球跑的中国人在新一轮扩大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新全球化利益再平衡、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度进程中,更好地通过生命个体承载中华文明智慧,体现发展进步中的大国国民的良好素质。

何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7月09日 02 版

新时代:中国青年永远跟党走
丝路敦煌的历史随想
新时代呼唤跨文化汇聚融合创新
构筑新时代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