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刚休假结束回到中原油田普光气田的杜莉,就马不停蹄地为即将在北京进行的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做准备。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个精力充沛、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的人。
今年36岁的杜莉是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净化研究所工艺室主任师。在普光气田工作的6年时间里,她参加了3项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获得过近10项中国石化和中原油田层面的科技创新奖励。
杜莉是个“油三代”,外公是最早的石油兵,先后参加了克拉玛依油田、长庆油田、中原油田大会战。杜莉的爷爷生前一直都在玉门油田工作。如果说外公和爷爷是靠部队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敢于吃苦的热情建设油田的话,那么父辈们则是通过上大学学到知识后,用自身掌握的技能为国家石油事业作贡献。
杜莉父母的兄弟姐妹分散在各地的油田,所在油田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所以每个人都会碰到不同的情况。一家人在一起,或者在电话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油田,沟通起石油技术来,这是石油家庭特有的文化。
杜莉就是在这样充满“油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2009年,普光气田主体成功投产,成为我国成功投产的第一个高含硫整装气田。这一成就让国人瞩目,同时也让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读博士的杜莉感到振奋。
作为一名“油三代”,杜莉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祖国,投身油田,为油田最需要人才的科研创新领域贡献力量。
2012年,杜莉放弃了在美国留校任教的机会,也谢绝了国外企业的高薪聘请,带着对油田的眷恋,向油田组织部门递交了到普光气田工作的申请。从此,位于川东北大巴山深处的普光气田有了唯一一位女博士。
当时,普光气田虽然已经成功开发,但能耗高、进口设备“水土不服”等一系列问题仍制约着气田的高效运行。“有难题我们就去解决,这就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杜莉说。
到了普光气田后,杜莉被委以重任,参与了内容为高含硫安全高效开发的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技术研究项目。起初,普光天然气净化厂的能耗占整个普光气田的93%,提高装置能效、降低能耗成了一个亟待攻克的难关。
带着年轻人的热情,杜莉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上。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不可能在装置运行期间直接试验调试,在数个方案被否决之后,杜莉最终决定用数学模型化的方法来模拟分析。
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决定,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缺少计算机工作站的情况下,杜莉将这座亚洲最大天然气净化厂的生产流程转化为一个个数字模型,经过上百个不眠之夜的不懈努力,她终于分析出了各区域装置最优运行参数。
杜莉的研究成果一经投入应用,效果很快呈现,净化装置单耗比设计值下降了8个百分点,昔日的“能耗大户”一下子变成了“节能先锋”。
普光气田开发建设之初,天然气净化厂很多大型专用设备都是由国外进口,其中就包括净化装置尾气焚烧余热回收锅炉。这类设备用在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后屡屡发生腐蚀泄漏,对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更换设备存在制造周期长、费用高、大件运输难度大等问题。
“必须研制出符合我们生产实际的设备,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杜莉和她的团队将其列为攻关目标。从最基础的文献资料收集,不断实地取证,再到理论推导和数学计算,他们终于从庞杂的数据中梳理出了一套更有效的产品方案。
结果,他们研制出的第一套设备很快投入试运行。不仅单台设备的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而且没有再发生过泄漏事件,能耗还降低了10%。
为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效率,普光分公司于2016年成立了天然气净化研究所,工作地点就设在厂区内。为了便于随时进入生产现场了解情况,杜莉率先报了名。
近两年来,杜莉和她的团队针对从操作岗职工收集来的问题,研制了可伴热液硫取样器,还解决了净化装置换热器泄漏“顽疾”。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杜莉越来越感受到要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普光气田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扎实的外语功底,收集翻译了大量国外高含硫气田开发方面的资料,还经常与国外老牌高含硫气田开发研究单位进行沟通,为高含硫技术研究储备了大量资料。
“我感激这个时代,让我在普光气田绽放了青春,我希望在前进的路上能与更多青年人才为伍,为气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杜莉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