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以做糕点闻名的老店“大桥道”企业负责人身旁的,是高端自行车生产企业“凯兰德”的老总,以及为高铁等轨道交通提供配件的供应商等10余家中小企业的掌门人。
让这些彼此业务毫不相干的中小企业主坐在一起的,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困惑——亟须靠技术创新加速转型升级。
这场以“精准帮扶区域产业技术升级”为主题的研讨会,试图尝试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突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发展瓶颈。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津南区政府、海河教育园管委会等多方共同搭建的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创新平台,一端牵手国内相关技术专家团队,一端聚合区域内遭遇转型困境的中小企业,打造出一条“政产学研资用”一体的新型创新生态体系。
“手里有90列的订单,太需要好的焊工了”
对传统领域的中小企业而言,从前靠关系、靠机会、靠粗放经营就能大把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然而依旧困难重重。
“2013年我们的营业额是4亿元,之后年年下滑,去年只有两亿多。”天津天海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一开口便掩饰不住地焦急,他必须为公司200多名员工找出路。
与石化企业不同,为中国高速发展的高铁做装备配件的伟泰轨道交通装备公司迎来了市场的“春天”,其产品远销国内外,订单源源不断飞来。这却让企业负责人高兴不起来,“现在手里有90列的订单,太需要好的焊工了”。
“很多人不愿意干焊工,工资高也招不来;即使招来的人水平也参差不齐。”该企业负责人说,高铁配件精度要求高,焊工都必须能考下国际焊工证书,“一般来说我们对找来的焊工还要进行3~6个月的入职培训,这些人最终也并不是都能通过国际证书考试。”
用工成本持续上涨的难题也困扰着“大桥道”食品企业的负责人,“如今找个会包饺子的熟练工都越来越难”。
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成为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普遍希望能杀出一条生路的方向。
伟泰公司尝试过应用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力焊工,但利用率不高,“我们的业务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很难实现自动化焊接”。
天海石化考虑得更多的是机器人焊接的质量是否能与人工相媲美,目前他已经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搭建的智能制造平台上的技术团队对接,“目前从机器人焊接的样品看,外观已达到标准,下一步还要到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其化学成分等是否有所改变。”
“如果我引进一个包粽子的机器人,可这类食品只能卖一季,剩下时间只能闲置。”“大桥道”企业负责人算的是一笔投入和产出的账。
“企业的问题都很实际,也必须要考虑,不能一味忽悠机器换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会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企业面临非常紧迫的改革创新与转型升级压力。
然而每个行业和企业都面临不同问题,也有各自的需求,应该有个性化、系统化的升级方案,张兴会看到了应用技术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撬动作用,“我们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打造一支多方深入融合、务实协作的技术团队,共同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升级。”
鼓励师生出好点子 精准帮扶技术改造升级
研讨会现场,坐着一排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大学生,企业方对市场的思考,技术团队对智能技术的理解,以及产业转型的困惑,都被他们记在本子上,印在心里。
“搭建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双创平台,我们关注的还是师生,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打造育人环境。”张兴会说,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共同挖掘出当地企业的刚性需求,联系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也鼓励教师和学生出好点子,给出解决方案或者直接创业。
目前,该校正与技术支持方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以及津南区政府等多方共同研究首台(套)机器人,“我的目标不是做一条演示教学生产线,而是把企业真正的生产线放在师生面前。”
这是一条串联了“政产学研资用”多方的创新生态体系,张兴会从一开始就清楚,这绝非一所学校或是一家企业就能做成的事,“必须联合政府、学校、技术团队、企业等多方形成合力。”他期待,在这个链条上的各方都能有所收获,实现共赢。
固高科技深圳研究院院长吕恕坦言:“政府应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鼓励支持几家企业率先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影响更多的企业主动加入进来。而对于一些小的创新项目,“干脆拿给学生去做,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给企业解决了问题。”
固高科技负责为平台提供基于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等多方面智力支持,“简单说,就是我们提供机器人的大脑,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同需求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我们共同开发适合自己的智能机器人产品。”
目前,经过调研,这个平台已经从津南区遴选出8家企业作为首批技术改造升级企业,平台为其进行精准对接,学生和教师、企业和固高科技专家组成混合团队,确定了由固高系技术人员为核心、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相关学院科研骨干为成员的技术团队组建方案,为企业技术转型升级量身定做个性化方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