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正式落幕,备战喀山世界技能大赛的“国家队”已集合完毕。然而,如何培养出更多技能人才依然任重道远。
对此,技工院校可以说已达成一个共识,那便是要“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中常存在“一头热”或“两层皮”的问题,有的院校深困于此,有的则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市场化办学:主动对接市场需求
“风向变了。”广东省中山市技师学院学生处主任温小宁感觉到。
10年前,在温小宁看来,“这边的企业不愁招人,因为技术要求低,对人的技术要求也就低一些,处于‘买方市场’。但随着产业的升级,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没什么技术的工人是不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企业更愿意跟学校合作寻求技能人才。”
但如何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让需要工作的人成为工作需要的人?”中山市技师学院院长郭敏雄认为,学科、专业要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这些年来,中山市技师学院立足于企业需求,定期对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掌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接学院已开设专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
“这种专业对接产业链、专业建设紧贴产业发展的做法,使得我们输送到企业中的毕业生大多成为中山家电等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更成为家长放心、学生有信心、生源火爆、就业喜人的关键。” 郭敏雄介绍说。
深圳技师学院则引入高端企业的认证体系和人才标准,比如组织学生学习认证课程,并参与华为初级工程师、工程师认证考试。“这样,学生的专业技能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深圳技师学院校长李滔说。
招生即招工 入校即入企
如果说对接产业、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具体实施?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冯为远认为,不仅要提炼和引进世界知名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法和工作任务,更要与企业共同开展师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研教改、教学管理、实训场地以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确保学生能学到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专业技术。
深圳技师学院则独辟蹊径,首创“新型学徒制”智力扶贫模式。自2016年以来,与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举办“银宝山新模具班”,面向广西河池、广东河源等对口扶贫地区,实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学生入学成为学院全日制学生的同时,即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企业按照不低于深圳最低工资标准每月给学生发放工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即享受深圳医保、工伤和社保待遇。
来自江西九江的“银宝山新模具班”学生袁知谦,现在每月都能收到工资2130元,加上政府每年发给的生活费补贴等,求学基本没有负担。前一年半时间主要在学校学习,后一年半主要在企业实践锻炼或顶岗实习,毕业后则留在签约公司工作。在袁知谦看来,这样既能学技术,又能保障就业,至于以后发展如何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国际化道路:培养国际竞争力
除了与国内企业“联姻”,部分技能院校也在拓宽办学途径,开展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
东莞技师学院自2013年起引进高含量国际证书体系,通过设立培训鉴定中心,共建学习型工厂,实施课程一体化改革,派出师资出国培训,走出一条“技能+学历+国外证书”的职教模式本土化新路径,即将学历教育所需教学内容、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所需教学内容、IHK职业资格考核所需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应于本院职业培训的新大纲。
东莞技师学院已建立多个国际化“学习型工厂”。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并且能够供学生实习,毕业实习期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
今年9月,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共同成立的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也即将“迎新”,每年开设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等若干专业,招收高中、技校、中职毕业生,西门子将选派技术专家到学院实施教学及开展培训等相关工作,学生毕业将取得西门子德国柏林技术学院高级工或工程师证书和技师学院毕业证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