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高密度人口居住区,多年来,经过自发形成和培育扶持,昌平区回龙观地区拥有六大类社会组织238个。把回龙观作为走好群众路线实现城市治理的样本,社会组织任重道远,而如何服务好社会组织,也是昌平区正在实验与实践的课题。
资金保障:设立了回龙观地区社会治理创新专项资金
昌平区政府高度重视回龙观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责成区委社会工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回龙观地区社会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首先,昌平区设立了回龙观地区社会治理创新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发展、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动员等社会服务治理相关项目。
有了钱,还要用好钱。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昌平区起草了《昌平区回龙观地区社会治理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支持方式、审批流程、项目实施和监管评估等。
其次,昌平区制定了《昌平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昌平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对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做出全面具体规定,保障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有序开展。
昌平区政府持续开展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目前已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比如,回龙观社区网的“爱在回龙观”“志愿服务大比拼”,回龙观社会组织服务协会的“观健行动”,天通苑志愿者协会的“超级邻声”等。通过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的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形成了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良好局面。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昌平区政府下如此大功夫为社会组织服务,那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来证明“物有所值”?
首先,社会组织聚焦文化、运动、健康、创新、友好五大方向,做好社区服务十件实事。围绕“五好社区”建设,集合“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多方力量,启动了十大工程——“图书十馆计划、社区共享课堂计划、系列运动空间打造、系列运动赛事/活动举办、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运动健康驿站、青年创业人才孵化计划、十字文化艺术街区、社团发展计划、打造社区节日”,推动形成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其次,通过优质的内容及服务,激活存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承载能力。比如,将优质的亲子阅读服务内容输入社区,激活各社区原有的文化活动空间;通过可移动、便利化的运动空间,整合社区里闲置的运动健身空间及设施;政府部门在文化、图书、运动健身设施、城市绿地等方面的投入,也将下沉到社区,真正实现资源的统筹利用,切实服务于城乡社区。
第三,通过“做优做精”软性社会服务,来提升回龙观地区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水平。
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一方面需要硬件配套设施,另一方面更需要软性的服务内容。回龙观地区有着良好的社团文化基础,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非常活跃,社会组织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内容,提升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7年10月,以回龙观为试点,推动成立了回龙观社会组织服务协会,首批吸纳59名会员。
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回龙观社会组织服务协会创建了“回艺、龙安”“观健”三个行动品牌。“回艺行动”主要孵化文化、教育类社会组织;“龙安行动”是为老年人建设智慧养老生命应急救援平台,主要孵化养老、安全应急类社会组织;“观健行动”是在回龙观建设智慧健康社区,主要孵化健康、体育、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
创立于2016年的“踢球者”,创始团队来自乐视、爱奇异、新浪等互联网公司。“踢球者”App服务于业余足球爱好者,从2017年开始建设连锁品牌足球场馆,提供有别于传统足球场的踢球体验。目前,已在北京运营12块场地,预计2018年达到20块。
从2018年开始,“踢球者”提供专业的足球训练服务,教练员团队全部为足协认证的高水平教练员;还提供专业的赛事运营服务,已成功举办北京国安球迷六人制、北京足协八人制、海淀区五人制等多项业余足球赛事。
未来,“踢球者”将建立完整的业余足球生态,为昌平区足球爱好者提供更多的优质运动空间。
创建品牌项目,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项目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回龙观社区网在回龙观地区家喻户晓,也是全国较早创建的、知名度较高的社区网站之一,成立18年来,一直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便捷有效的平台。那么,如何利用网站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公共服务?
一是开设专栏,为政府与居民架起桥梁。2006年以来,社区网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设立了交通队、警务站、消防、工商、地税、政风行风热线等专栏,发布相关信息,建立网友互动平台。其中,由昌平区政府组织的“政风行风热线”,成为北京市鲜有的延伸至社区网的“政风行风热线”。
二是网友发帖,政协委员形成提案。居住在回龙观的政协委员,在网上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形成政协提案,解决了回龙观龙泽地铁站交通治理、地铁8号线育知路站地铁的加站等各种热点问题。
三是微信爆料,及时反馈处理结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手机客户端“邻友圈”,传达政府相关信息,反映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将政府的相关回复或处理情况告知社区居民。
四是主动引导,联手政府共同征集民意。发起“爱恨回龙观”主题系列活动,围绕交通、教育、环境、文体设施、公共配套、医疗、就业等7个方面征集,活动帖阅览量超50万人次,征集问题及建议2000余条。发起“爱在回龙观”志愿服务大比拼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吸引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为社会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发起“观里好人”活动,树立一批活跃在群众身边的、接地气的“平民英雄”,共同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回”,指的是回龙观地区;“+”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家园提升的+,包括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和家园意识,二是互联网手段的+,体现在互联网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结合,三是共建共治主体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建设成果。
理想很丰满,但项目在成立之初也遇到了骨感的现实。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合适的平台载体,也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2018年4月,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益客空间”在回龙观首开广场正式开放,为推进“幸福回+”项目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5月,基地成立了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室,选取了4个社区为实验对象,定期举办大中型交流及论坛活动,邀请高校学者及社会治理专家,针对社会服务中的问题,开展社会组织专项培训和交流研讨。昌平区以回龙观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着手点,致力于打造“文化、运动、健康、创新、友好”的“五好社区”,试点成功后再逐步辐射整个地区开展社区服务,更快更好地推动“幸福回+”项目的落地实施,有效提升回龙观乃至昌平全区的社会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