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4日,来自北京和其他省市的医务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共800余人分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开展“2018‘同心·共铸中国心’甘南行大型医疗公益活动”,进行义诊巡诊、爱心捐赠、健康咨询、培训讲座、健康扶贫、疑难病会诊、先心病和肝包虫病筛查等一系列帮扶工作。
“我们要实打实地为基层服务,开展义诊活动,为患者解除病痛,把温暖送到藏族同胞的心坎上。”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学系主任、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林说。
在海拔3600米的玛曲县,徐林和团队筛查出了3个藏族贫困脑瘫患者,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都有一定行走能力,但行走不稳、步态很差,手术指征明确。为保证手术安全,他们连夜从玛曲县赶回合作市,利用神经阈值刺激仪,为患者做了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神经阈值刺激仪是徐林和同事们1991年自主设计研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的手术设备,为了便于携带和简化使用步骤,他们只保留下必要部分,手术室里的大设备“摇身一变”,成了箱子一样的小仪器,“这样一来,手术中也可以教当地医护人员使用,我们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徐林说。
这并不是徐林第一次到甘南义诊。5年前,当地没有开展手术的条件,徐林就带着两个脑瘫患者回北京治疗。虽然手术后效果很好,但是考虑到把所有患者都带到北京手术不现实,患者和家属需要住宿、吃饭、排队住院,术后患者需要平卧,行动不方便,徐林决定把精干的团队和必要的手术设备、器械带到当地。
在高原地区手术,对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医生考验极大。徐林说,有一次在香格里拉做脑瘫手术,当地海拔3300米左右,每台手术结束必须去吸氧,再做第二台。“医生的精力、体力消耗都很大”。
北京市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肖蕾连续10年参加医疗下乡的公益活动,“和以前相比,我们现在做得更‘精’。工作人员前期做调研,收集帮扶地区一些高发病的数据,我们根据村民的需要,开展精准帮扶。”
义诊10年,肖蕾走遍了五大藏区,遇见过各种各样的病人,感受颇多。“看病永远看不完”,肖蕾发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为病人治疗,更要以预防为主——培养村民关心自己身体、讲卫生的习惯。在“2018‘同心·共筑中国梦’甘南行”活动的倡导下,医生、志愿者帮扶村民建造浴室,指导村民注意清洁卫生。
10年义诊,增加了肖蕾对帮扶地区的了解,也让他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公益有了更多想法,他坚持与当地医护人员、村民形成“一对一帮扶”,“走了也要和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保持联系,把他们微信都加上,有问题直接远程反馈;把一些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案,通过卫生院传达给村民。”他认为,健康帮扶不能是“一走一过,走了什么也留不下”。
北京四季青医院院长刘会说:“多给村民讲知识,普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村民的保健意识增强了,咱们的治疗效果会更好。”
“把当地医护人员培训好,我们义诊结束离开了,他们自己也会给老百姓看病,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旭东说。
在合作市勒秀镇卫生院义诊的几天里,王旭东经常征求医护人员意见,针对当地高发病、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培训医护人员。
卫生院院长完玛扎西说:“我们卫生院离合作市有42公里,是基层中的基层,大城市的医生不仅来义诊,还给我们培训,我们愿意听,这是大好事!”
王旭东表示,帮扶最重要的是做实事,“普通疾病当地医生能看,但是加重了或者合并多种疾病怎么治疗?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怎么抢救?给医生们做好培训,他们能力提升了,村民自然就受益了。”
在“2018‘同心·共铸中国心’甘南行大型医疗公益活动”开展期间,“同心·共铸中国心”健康学院甘南分院成立。学院下设心血管健康、呼吸健康、妇产科健康等10个专业健康分院,以“专家讲座”和“实践互动”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基层培训,并采用远程视频、手机App等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更新、实时互动、远程会诊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