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完全学分制”将让选课大战更激烈
本科教育改革,最近一所高校放出大招。
据报道,西北大学近日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决定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2018级新生入校后,学习年限将变为3年至6年,在校期间将实施专业自主选择,可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专业、课程和教师……此消息一出,引起网上各路网友“打call”。
在西北大学之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从2013级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自由选修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和喜欢的老师。在传统的“学分制”下,学生虽对课程、老师等有一定限度的自由选择权,但自由选专业始终是个难迈过去的坎儿。
笔者要给这次的完全学分制点赞: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这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权,可避开一些不感兴趣的课或没干货的“水课”,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更多的自由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完全学分制也更考验学生对自己未来大学4年的规划和思考,毕竟与其拿着鞭子逼着学生走,不如让他们自己放开大步奔跑。当然高校也要对完全放飞自我的学生给予指导,避免他们跑进“坑”里或稀里糊涂地“混日子”。
不过,很多学生也担心完全学分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激烈的“选课大战”。热门或高质量的课程显然会脱颖而出,甚至“一票难求”,学校能否保证优质的课程资源、教师满足学生的自由选择,也是高校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毛笔手写大学通知书 文化传承师范生责无旁贷
眼下,不少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已陆续飞到万千考生家。与一众印刷出的通知书不同,陕西师范大学4500余名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则由10余位退休教授以毛笔小楷亲自书写而成,被网友誉为“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加之各种输入法愈加智能化,甚至能“模糊联想”“自动纠错”,仅靠读音、拼音或部分笔画便可呈现出字来,可以说,用笔“写字”已渐渐被键盘上“码字”所替代,正在从日常生活的寻常动作转化为一种艺术行为。然而汉字不仅是沟通符号,也承载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汉字书写中一撇一捺、笔锋纵横之间更蕴含着东方的美感以及古人做人行事的智慧,所谓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但这些对于习惯“码字”的年轻人来讲,更为模糊。
因此师范院校及师范类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军”,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华汉字文明的责任,但现在不少在职教师的板书在渐渐让位于PPT,教师在汉字书写上明显松懈。而陕西师范大学12年来坚持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不仅本身诚意满满,可以说,更是给学生们上了很有温度的入学“第一课”。
录取不报到受严惩 报考需慎重
高招好不容易录取上了不想去上?据报道,从今年起,河南省将针对这一现象作出严惩,对于在高招录取中不履行志愿约定的考生,当批次录取电子档案停止运转;录取后不入学实际就读等造成招生计划浪费的,2019年报名参加高考将限制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仅允许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不超过两个等。这一举措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口水”。
很多网友也纷纷鸣不平,比如说“(报志愿时)不填调剂,专业分不够你就被退档了,填了调剂起码能考虑考虑去不去上,不去上这很正常”,再如“既然是高考,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被不喜欢的学校录取,上和不上的权利大家都是拥有的”“学校录取不满可以进行补录”,等等。
填报志愿,是一种承诺或者一种申请,如果不能履约,体现出诚信方面的瑕疵。但另一方面,在报考大学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突出,很多人报志愿的时候懵懵懂懂,事后对高校、专业情况了解清楚后就爽约了,也是实情。甚至也有人因对周边的消费水平不了解,录取后觉得家庭负担太重,决定再考上一年可以去师范类院校或者消费水平低的地方而放高校“鸽子”。
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本科录取不报到考生人数逐年增加。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有可能浪费该省招生计划、高校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影响高校对河南省招生计划的投放。这里也再次提醒以后的高考考生,报考须慎重。
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