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严安生教授日文著作《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的简体中文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随后在国内学术界引起相当关注与讨论。日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举行了这部著作的新书研讨会。
作者严安生教授表示,自己并不想写一部史论,而是试图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撰写一部留日精神史。研讨会上,他重点谈了自己使用的几项主要研究方法。第一个是“文明冲击”的方法,他用这种方法来考察日本在接受西方文明之后所呈现的状态对中国留日学生的巨大冲击,并结合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时的切身体会,讲到自己对第一代留日学生受到的冲击感同身受。
第二个是“回到历史现场”的方法。严安生教授谈到自己作品的考察基点是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贯穿这个基点的是纵横两条轴线——横的轴线是中国的有识之士当年在日本的拉拢下大举到“同文同种”的邻国去寻求维新与变革的范本而产生的正面作用,纵的轴线是中日之间的古今恩仇与位置关系的变迁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第三个是“形象学”的方法,也就是重点探讨中日两国之间如何互相观察对方的形象。最后,严教授也表示,自己并非史学专业科班出身,所以很难把握好“考证”与“论述”之间的关系。
在作者的引言之后,是3位学者围绕《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所展开的讨论。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王颂教授指出,1895~1898年中日之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奠定了最近100年来两国关系的基调,而这本书所讨论的基点恰恰就是这个历史时期,因此在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中国留日学生的精神史,展现了近代中国人在精神层面追求现代化的面貌,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很有启发。另外,这本书探讨了中日角色互换之后所产生的心理落差,以及日本在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参照作用——在比较文化史的领域中也很有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李雪涛教授认为,严教授的著作探讨了日本人的中国形象、留学生与日本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属于留学史的内部研究,并谈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重点关注留学史内部研究的研究旨趣。李雪涛教授指出,从日本在唐代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到日本在近代向西方进行文化摄取,再到晚清的中国学生大规模留学日本,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环流。他认为,《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用几根红线将全书内容贯穿起来,并且巧妙地将文学文本用作史料,对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很有启迪作用。这本书的日文版《日本留学精神史——近代中国知识人的轨迹》1991年由日本著名的岩波书店出版后,之所以能获得次年的大佛次郎奖和亚洲太平洋奖大奖且多次再版,正是因为它成了日本人反思自身的重要教材。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副教授戴秋娟认为,严教授从多角度来运用史料,值得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研究借鉴,而且作者的语言风趣、幽默,这在学术著作中极为少见和难得。更重要的是,严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北外日语系树立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值得后辈学者学习。
研讨会的与会学者专业背景不同,涵盖了哲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对《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四位与会学者全都通过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中3位留日、1位留德,其亲身留学的经历使他们在解读这部留学史著作时有着更为鲜活的体验与感受。
杨钊(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