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面对西方话语在全世界的强势扩张,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在国际舞台上该如何提升中国话语的在场地位?在与“他者”的交流中该如何维护自我的独立自主?在相似的现代化背景中该如何保持中国图像的清晰度?一言以蔽之,中国,究竟该如何发声?
凭实力说话
在国际话语场,话语崛起从来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重力量交汇的结果,是学术共同体、政界、民间国际交流、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多重主体合力塑造的结果。话语的崛起,前提是物质崛起;话语的贫困,首先源于物质贫困;话语的背后,是硬实力的较量。所谓“弱国无外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福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谁在说,话语权的强弱往往是由说话者的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你的位置足够显要,大家才会关注你说什么、怎么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6亿多人脱贫,被认为“与民主、人权无关”;西方悍然颠覆萨达姆政权、卡扎菲政权,一手制造欧洲难民危机和人道主义灾难,被看作“捍卫民主人权”。中国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被认为“与民主、人权无关”;印度很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南海每天成千上万的船只自由通行,被认为“没有航行自由”;美国军舰高调介入南海,被认为“捍卫航行自由”,等等。西方几乎垄断了国际话语的定义权和解释权,究其原因,皆因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突出实力。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话语能否崛起,首先取决于中国能否成功崛起。虽然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可能在文化和话语上“演奏第一小提琴”,但这绝非常态,在通常情况下,话语强国、文化强国首先是物质生产强国。当前,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门槛前,必须以发展自己为优先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任何时候,话语权的大小,不取决于音量,而取决于能量;只有腰板硬了,说话才有底气;只有硬实力强大了,才会有无声的话语权。
解码“中国样本”
“语言是存在之家。”话语乃是由实践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概念建构起来的。伟大的话语,背后总是有一个伟大的实践样本。中国话语的逻辑起点是“中国问题”,中国话语的言说对象是“中国样本”,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构成中国话语最深刻的基础、最充足的根据。“中国话语”的诸多概念及话语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正是我们“运用这些概念所分析的那个历史,实际上发明了这些概念”,而不是相反。
解码中国样本,关键是“发现中国”。“发现中国”是一个筛选、提炼的工程,应当“思入时代的深处”,筛选出当代中国的问题,采掘那些深刻影响当代中国历史性实践的思想资源,提炼出相关的理论范畴、核心概念、基本命题和关键词,用当代中国的“智慧”和“眼光”重新发现和阐释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发现中国”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动,但目的不是走向东方中心主义;“发现中国”意味着对西方“普世性”思维方式的否定,但不是为了将自身提升到“普世性”的高度;“发现中国”意味着自我的肯定,但不是以否定西方作为逻辑的前提。
为人民代言
中国话语的任何言说本质上都是“为人民说话”,这有别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新自由主义话语,也不同于权力逻辑主导下的特权阶层话语。“为人民说话”,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决定的,由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决定的。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奋力开创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话语作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只能说出人民的心声,为人民代言,替百姓说话,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道路不是西方模式的克隆,不是东亚模式的变种,也不是苏联模式的翻版,这决定了中国话语体系本质上有别于西方话语体系,有别于东亚话语体系,也有别于苏联的传统话语体系。
然而,伴随着西方话语的强势殖民,少数国人开口说话的时候,使用的全是西方的语汇。一旦离开了西方概念的中介,离开了西方话语的路径依赖,学术上几乎没有办法说话。试想,这样的话语如何能代表人民的利益?让中国学术说中国话,这是重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
贡献中国方案
2008年以来,随着美欧经济持续低迷,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公投成功,法国勒庞崛起,意大利宪法公投失败,西方世界逆全球化深入扩展,全球化运动第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考验着中国的智慧。关键时刻,中国扛起了全球化的大旗,从跟随全球化转向引领全球化,全球共同发展与世界秩序重建第一次寄希望于中国。这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时代的变迁决定了中国话语应当与中国的国际方位、国际责任相一致。21世纪的中国话语不能囿于中国问题,而应当心系天下、关怀世界,直面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世界提供优于西方的中国方案,自信地向世界输出自己的原创话语。中国思想、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作为中国话语的核心内容,不仅属于中国、影响中国,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世界、影响世界。
今天的现实不正是这样吗?上合青岛峰会,世界关注中国方案;达沃斯论坛,全球倾听中国声音;“一带一路”、亚投行,中国的抉择关乎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的理念深刻影响未来。
陈曙光(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