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一撮撮,娶个媳妇要挪窝;岩门坡,幸福窝,南来北往游客多,旅游连出金银窝。”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红渡村村民念起的两句顺口溜,见证了这个昔日贫困村的转变。
“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脱贫52户,贫困发生率从29%下降到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9905元。”村支书周子婷对村情了如指掌。
56岁的村民陈仕国最直观的感受是,村子变漂亮了,外面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种了几十年的稻米,以前每斤1元还愁销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卖出5元/斤的价格。30岁的钟艳最欢喜的则是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在家就能挣钱。
短短几年间,这个村发生了什么?
红渡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红军抢渡乌江战斗遗址回龙渡,幽深奇崛的岩门大洞以及贵州十大梯田之一的红渡梯田。但是,交通闭塞,以往这些景观“困在深山人未识”。村民们守着几分薄田,入不敷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
美丽的景色就这样滞留深山,村民打工回来新盖了房屋,却大多闲置,抛荒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这些资源,能否盘活?
2014年,县里引进了一家公司,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面临问题是:以往传统“农家乐”式乡村游,游客摘摘果蔬、吃吃饭,当天就走了,怎样将城里的游客留下?
当地政府与这家公司一起,为红渡村设计出了“旅居农家”模式。不仅租赁村民闲置的田地,设计成创意农业景观,还租赁村民闲置的房屋,统一标准改造成客栈。同时,开发推豆腐、打糍粑等民俗游,提升村内红色景点旅游体验。
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红渡村对村内道路、庭院、厕所等进行了改造。步入其中,道路干净开阔。穿过一条两米宽、绵延数百米的木质栈道,一座座统一外观设计的旅居院落呈现眼前。
村民钟艳穿着白衬衫、深色裤子的职业套装,在几个院落间来回忙活。她现在有个新身份:8家院落的客服主管。
她家的客栈叫“秋白居”,是一栋3层楼房。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2013年前,她与丈夫远赴福建打工,俩人一年收入十余万元。但是,孩子留给老人带,成了留守儿童。2014年,村里告诉她,她家的房子可以改造成客栈。
钟艳将一楼留给自家住,二楼、三楼闲置的12间房租出去,每年租金8090元。“交出去时是水泥毛坯房,政府免费帮忙装修好,还将外立面、整个院落进行了改造。”钟艳比画着,笑容满面。
“关键是钱也挣了,家里的老人孩子也照顾到了。”现在,钟艳在这家公司上班有工资,加上平时给游客做早餐、卖土特产的收入,1年也能挣十多万元。
像这样的客栈式院落,全村有18户、108间房。
7月22日,来自贵阳市区的30多名游客,组团来到红渡村游玩。喝到了亲手磨的豆浆,住在村民家,与乡亲同吃同住,还能去田里摘菜,75岁的付念典感慨:“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当天,他们还准备去参观红军强渡乌江指挥部遗址,参与“抢渡乌江”实战模拟体验。
站在木栈道上,对面的山坡上,大片的梯田错落有致,用彩色水稻种出的五角星图案引人注目,另一边,是一个大大的“脚印”。游客们纷纷借景留影。“五角星与大脚印代表红军在这里留下的红色印记,也提醒我们,要继续脚踏实地地干。”村支书周子婷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