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没有经验可循 库区“自练内功”

后三峡时代,消落带如何治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杨杰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8月03日   03 版)

    7月30日,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月光草坪景点,长江岸边。据了解,该县沿长江两岸及澎溪河河岸修建了全长近33公里、面积约448公顷的环湖绿道。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三峡移民时,陈善传没有离开故乡重庆市云阳县。他就地后靠,择高处建了新房,继续种着小白菜。他家世代以务农为生,看着家门口的大江涨落。工程建成后,蓄水期来临,小白菜全被淹没了。

    小白菜生长的地方叫做消落带。它是河边的土地,因为水位的涨落而周期性地淹没和露出,并且与天然河流的涨落季节相反。当夏季来临,三峡为了防汛,水位会降到145米;等到冬季,水位涨到175米。在这30米的落差中,形成一条黄灰色的长廊,环绕水库。

    这片因三峡工程而形成的特殊地带,对外界的变化与干扰反应敏感,是生态脆弱带,也是易污染带。

    “消落带的治理,是后三峡时代的重点。”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环境修复技术中心主任孙晓楠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核心问题是,人住在里面。”

    大江吐露出的这块地,村民趁着水位低的月份加紧耕作,种些番茄、豇豆、玉米,一年能有七八千元收入。

    在三峡库区,175米库岸线以下的土地都是国有土地。根据三峡水库的现行管理办法,任何人未经允许都不得在消落带土地上耕种。

    政府在想办法治理消落带,种上植被,三步一株,排列成林。农民不乐意,会趁人不注意使劲摇晃树苗。他们认为把树摇死了,就不会耽误种地了。

    当地管理者好说歹说,最后只能告诉村民,“这树有毒,你要离远一点”。

    “从重庆涪陵开始,消落带就出现了。”重庆市万州区林科所高级工程师任凭从2006年起就开始关注消落带。一般来说,有大型水库的地方,都会出现消落带。但在三峡地区,消落带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沿着重庆万州区往下,云阳县等多地沿江区域都留下消落带的痕迹。等到水退去,岸边像涂了一层泥。

    几年前,万州区沿江的公路上,因土壤受到水的压力影响,靠近江边一侧的路面有小部分出现了“变形”,平坦的地面被“拱”了起来。

    消落带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消落带是水陆的过渡地带,植被缺乏,生物种类非常稀少;经过反复的江水浸泡,易形成滑坡;水土流失严重,江水不断冲刷,消落带上的表层土壤开始逐渐流失到江里,顺流而下,会带来三峡大坝河底泥沙堆积的问题,影响大坝的寿命。

    “在175米的水位线以上,城市非常繁华美丽。但水一旦泄下去,消落带空着,杂草丛生,上游冲下来的漂浮物挂在上面,对居民会有影响。”孙晓楠说。

    在消落带上,耐旱植物会在蓄水期被淹死,耐淹植物会在枯水期干死。没有植物,水土会随着江水流失,污染水体。因此,消落带的生态治理被称为世界级难题。

    有2000多万人生活在库区。重庆市云阳县林业局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云阳县境内在枯水季节耕种的消落带土地达到4064亩,涉及各类人群3021户10774人。在丰都县,消落带季节性耕种涉及4839户16320人,耕种面积4639.9亩。

    一位万州区官员曾对媒体表示,如果库区在非常穷困的状况下,一方面限制开发,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另一方面又欠缺经济政策和外力支持,仅靠库区自身“练内功”求发展,这在国际国内都无成功的先例。

    专家研究认为,消落带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边的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可以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污染库区水体。

    “比如畜禽粪便的治理,我们的研究生很理想化,信心满满想去治理。到了养鸡场一看,3天不想吃东西。洪水来了,这些粪便排入水中,影响会很大。”孙晓楠说。

    治理消落带最直接的方式是找到涨水期能活在水下的植物。从2007年开始,重庆三峡库区各个区县都在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尝试,几十家科研院所也扎堆库区,寻找最合适的耐淹植物和治理方案。

    狗牙根是重庆沿江消落带上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虽外形像杂草,但因其耐湿抗旱的特性,让它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中“活”了下来。

    听说当地外专局引进的一种叫“中山杉”的树木防腐效果好,也比较适合在消落带上生长,任凭就在消落带165米到175米的高度之间,做起了中山杉栽植淹没试验。

    经过这些年的观察,任凭发现,栽种在消落带170米以上的中山杉,存活率能达到85%~90%,“淹的时间短、浸泡的时间短,生长的速度也快一些”。在170米以下,特别是168米以下,树木生长明显受损,“浸泡时间长、淹没深度深,水的压力大,树木的生长速度受到很大影响”。树木浸泡过的部分,露出水面后,经过日照,会显得发白。

    2015年,出现了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意外”,水位下降慢,没有按预期退回到145米。结果当年一些中山杉的死亡率也提高了。

    除了中山杉,万州区还尝试种过竹柳、水桦。 种树可以发挥更大生态效益,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森林面积,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多的答案,还在探索之中。

    消落带的问题非一家之力可解。比如任凭所在的林科所,负责对当地消落带上栽种植物进行筛选试验,但一些土地滑坡的问题,则属于工程治理,由地方三峡局负责,“不是一个部门”。

    长江三峡曾以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风光旖旎闻名于世。众多的支流、山间盆地、发育的河床台地,为人类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孕育出了距今200万年的古人类。

    当它容貌改变后,仍与人类共生。如何修复水升水落处的消落带,将是人类反哺自然的例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杨杰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8月03日 03 版

湖北经济学院一院长被指“学术不端”
河南今年招聘15500名特岗教师
“拼多多”销售盗版图书 出版社称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广西南宁出手规范“午托”乱象
扶贫审计:踩实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后三峡时代,消落带如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