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江桂斌院士:本科生的大家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9月10日   09 版)

    “没想到院士这样的‘大咖’,还这么和蔼。”看着台上正在发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1810班大一新生张泊宁不禁向记者感慨。

    江桂斌有很多头衔,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著名杂志ES&T副主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如今,又要再加一个,那便是国科大资源环境学院2018级1810班班主任。

    4年前,江桂斌便以班主任的身份带过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1406班的大一新生,这个班被称为“江班”。那是国科大首届本科生,也是江桂斌首次当班主任。那届学生入校前,国科大时任校长丁仲礼亲自给江桂斌发来邀请,请他担任班主任,盛情难却,江桂斌心想:“试试看吧,也许可以帮助学生们做些事。”

    更具体来说,江桂斌担任的是班上的“科学家班主任”,此外,班上还有位“青年班主任”——国科大化学专业副教授吴丽丽。

    吴丽丽介绍,“科学家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引导,“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专业方面的思想认知”,自己则主要负责管理班级具体事务,即学生的发展引导,“江老师很忙,但总是抽出时间和本科生当面交流”。

    国科大原化学科学学院1406班学生王威现已升入研一,他初识江桂斌院士是在2014年秋天的班会上,“那是我们全班同学入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正是这次见面让他决定选择江桂斌院士,作为自己本科阶段的第一位学业导师,指导他学业的发展。

    与王威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国科大研一学生赵瑞琪等5名同学。

    “我发邮件给江老师,即使他刚下飞机正赶往会场,也会及时回复。江老师可以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关切。”赵瑞琪记得,江桂斌院士多次自掏腰包请同学们来吃饭,“仔细询问我们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提供了有关专业发展和学习方法等专业性建议,非常中肯,使得我们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规划和人生规划,顺利完成了从学习到科研心态的转变。”

    的确,初入大学,总是有不少困惑,对专业、对生活或对未来,名师则无异于漫漫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

    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王威曾和同学一起找江桂斌院士去谈有关大学学习方法和未来道路选择等方面的困惑。王威现在还记得当时江桂斌院士的教导,“不必太过纠结于眼前的考试成绩”“做研究是一个把知识活学活用的过程”“刚上大学时多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后来,江桂斌还邀请班上同学参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鼓励我们说,数学和物理是学习理科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对待”。

    这些让王威很受启发,他决定辅修物理双学位,大四时即便面临着考研升学的压力依然选择了赴美交流半年,这让他受益匪浅。“因为选了辅修学位,我才了解到我现在所从事的这个科研方向,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不然我是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方向的。”在王威眼中,江桂斌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家长,关怀备至,“与江老师的这几次交流也对我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一结束的暑假,赵瑞琪便早早进入了江桂斌的实验室,3年后,她也是在这个实验室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在她看来,江桂斌不仅在“言传”,更是“身教”。

    “比如,为了把一台分析仪器调制到最优的状态,大家利用两周多的时间,排除了仪器堵塞、波形不陡、气压偏低等状况,把实验误差从0.2‰降低到0.02‰。”赵瑞琪说,从江桂斌院士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 “加上江老师的平易近人,我可以在自由的交流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由衷地感受到了做科研的幸福”。

    “通过和年轻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惑,都是自己所愿意承担的义务。有时给同学们回复邮件,也让我乐在其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青年学生交流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江桂斌说。

    两年以前江桂斌担任了1605班的班主任,并担任多位本科学生的学业导师,亲自指导几位同学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如今,江桂斌又迎来了新一拨的本科生,看着新生们充满朝气,他很是高兴,“本科学习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光,也是人生观养成的重要节点。” 在他看来,要成为一位本科生心中的好班主任,一定要有事业心和爱心,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并能够与时俱进,探讨教育规律,帮助学生走好大学之路。

    江桂斌自己丝毫不担心自己能否做好这件事,只是怕“没有很多的时间与学生们打成一片”,“科研与教学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促使自己总结和凝练科学问题。但如果在教学上花费过多时间,无法做到心无旁骛,一定会影响科研工作。在科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10日 09 版

大学里的名师班主任
江桂斌院士:本科生的大家长
刘崇茹:蝴蝶所见的美景在作茧时是看不到的
邓俊辉:“师生同游”的教学之路
开学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