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掉年薪50万元的大公司offer,也没组建心心念念的摇滚乐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专业的蔡剑军硕士毕业后竟然卖起了“狗皮膏药”。但他的这款膏药有点儿潮。
蔡剑军的膏药名叫“潮贴”,专门与传统膏药的“傻大笨粗丑”对着干。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把老式的黑色膏药透明化,先除味儿,再将方方正正的模样变成长条卷状,还特意加了薄荷成分增加劲爽的感觉。
这个传统与新潮结合的创业项目获得了广泛关注。前不久,在一场全球创业大赛总决赛的项目展示环节里,蔡剑军亮相仅30秒钟就获得300万元投资。
有点儿潮的年轻人渐渐成为创业主流人群,他们用独特的方式给产品打上属于自己的IP,渴望突破传统,改变世界。
网易云联合IT桔子发布的《2017互联网创业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5岁至30岁是当今创业者的主流年龄分布阶段,创业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服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几大领域变得热门,总体占比超过28%。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非主流”行业,成了90后创业者青睐的新方向。
“五道口boys” “敢姑娘”身上是时代的烙印
两年前,追求自由的徐新放弃了高薪工作,找上两个特意从杭州辞职来北京的朋友一起创业。他们专盯大学生市场,开起了聚会专用的时尚轰趴馆,还给团队取了个同样的时髦名字——“五道口boys”。
这个与传统主流背道而驰的方向,在徐新眼里,是出自正儿八经的刚需。“年轻人喜欢社交,酷爱聚会。特别是毕业季,好友转眼各奔东西,需要一个专属场地联络感情畅谈人生理想”。
在轰趴馆里,他们布置浪漫的求婚现场,带小朋友热腾腾地庆生,组织狼人杀,有时“升华一下灵魂”搞一期读书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徐新和团队见证了不少陌生人变成好朋友,也经常看到他们的大笑和眼泪。
这个轰趴馆也因此被他命名为“不止轰趴”。两年时间,徐新和团队把轰趴馆从1家开到了10家,团队也从3个人扩充到几十人。
1992年出生的“敢姑娘”也从玩中作出了事业。爱好旅行的她每次发朋友圈总会收到一大票朋友留言:“会玩”“下次能带我吗”“求推荐好玩的地方”。在前往纽约的火车上,她突然想到,不如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想办法同时养活自己。
“干脆就拍旅行攻略的短视频!”考虑到一般的旅行攻略图文冗长,重点不明确,她便自己做适合轻阅读的视频发在微信公众号上,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从2016年6月至今,“敢姑娘”发布了100多条原创图文推送,拍摄160多条旅行视频,累计走过了50多个城市。
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年轻创客,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总结,如今的90后创业者物质生活相对丰厚,更多是为了兴趣创业而非生存,一些看似小众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被开掘,“创业项目一下子多元化了。”
“这一批年轻人身上的时代特性很突出。”李家华感受到年轻创业者身上有了显著变化:对创业知识了解更多,创业基础更好,思考问题也普遍深入了。此外,由于教育背景、资金支持和社会环境都更加多样,人们对年轻人创业的包容度比较高——各种形式的创业项目被认同,创业者也冲劲儿十足不怕失败。
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陆秋萍发现,埋头于高科技产业的创业者变多了,3D技术、智能化成了新的关键词,“互联网+的影响非常深刻,很多人不再做传统行业+互联网,有的就做小程序,紧贴着社会的发展变革。”
创业者就是项目大写的IP
与90后相伴而生的互联网,是他们创业经历中的一座“金矿”。TOUCH团队的张子昂有种明显的感觉,很多90后创始人自己就是品牌的符号。
“直接点说,就是IP感更强了。能自己做的不会找外包,更重视花样宣传,也更喜欢在自己的社交媒体秀产品。创始人的气质就是品牌的画风。”他说。
TOUCH创始人蔡剑军出生在中医世家,但喜欢玩摇滚,如果没创业,百分之八十可能会组建乐队。这份狂拽酷炫的折腾劲儿也体现在了他的膏药产品里,蔡剑军的宗旨是“不能土,必须酷”。
他的膏药现在有橙色、绿色、蓝色三种,还推出了加入中国机械元素、中国武侠风的多种新版本。蔡剑军希望这款膏药能在保护大家身体的同时成为彰显个性的符号,“不仅是做膏药,还做一种体验和文化属性。”
“敢姑娘”的个性符号则是追求自由——喜欢旅行,爱好时尚。第一份工作干了不到3个月,她就离开公司成为一个freelancer(自由撰稿人)。在她的镜头里,不变的元素是露出牙龈的大笑、丰富多彩的食物、五颜六色的服饰,似乎在描述平庸生活对面的另一种可能。
她的微博有27万粉丝,置顶消息用来介绍自己:“我是敢姑娘,敢一个人去农场打工节省旅费周游全世界、敢fake it until make it(假装能做到直到真做到为止)没有秀票刷脸去时装周看秀,敢什么都不会就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视频开始了自己的小事业……我想说,只要你敢你也可以!”她的公众号签名同样酷酷的,“年纪轻轻,搞搞事情。”
打上属于自己的标签,加之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恰当营销,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一些创始人本身也成了大名鼎鼎的“网红”。张扬的个性、居高的人气、自带的话题感,当然,有时难免也会伴随着争议。
1992年出生的姜圆目前在云南专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她更愿意把同龄创业者的这些特点归结为“有活力、有想法,有才华”:90后创业者有自己天然的宝贵特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更懂年轻人的心理,“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创业变得“老生常谈”,“冷思考”也多了
从简历上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赵星伦绝对不像刚迈入大三的本科生。他有软件著作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还带队获得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竞赛国家特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金奖和国家铜奖、“挑战杯”竞赛省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短短的3年时间,赵星伦完成了做项目、试水,到如今成功注册公司并营利的蜕变。
他并不是特例。今年湖南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金奖颁给了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雕花蜜饯”项目,带队的是来自长沙理工大学的学生潘程晨。很难想象,她已经参与过近10个创业项目了。
接触创业教育接近10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创业培训中心主任涂德虎感到,这些年轻创业者有着各种大赛的获奖背景,大一、大二的学生就有很多,他们渴望学习和提升的积极性很高,也更富有舞台感和表现力。
“创业不仅是一种职业方向,一种短期的选择,对现在的90后来说,似乎定义为一种‘创业人生’更准确。” 涂德虎说。
当创业变成了“老生常谈”,创业者也多了一些“冷思考”。
潘程晨在创业初期,她选择以成员的身份加入多个团队学习:一方面,可以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团队管理;另一方面,也能专注积累专业知识。
武汉银杏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恒是2016年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选手。现在,他运营着3家公司,还参与设立创投基金,当起了投资人。
他创业5年,也曾历经波折。这些经历教会了他时常观察和反思。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创业初期,更多是积累的过程。要在垂直细分领域找到自己创业的机遇,将产品做深、做透,才有成功的可能。”面对同样年轻的创业者,除了分享经验,刘恒更愿意说说创业应该避免哪些“坑”。
辽宁明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明山更关注成长。这位1994年出生的男生养成了定期记笔记总结的习惯,“保持自己、公司、合伙人以同样的速度快速成长,才能使团队更快向前冲”。
在阿甘创投、阿甘创业学堂创始人邬健敏看来,也许是受到曾经的“资本寒冬”影响,创业者也变得更加冷静、务实,更关注打造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新时代创业者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
在前不久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上,作为导师的陆秋萍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年轻创客里,多数人都接受过创业教育,一半的同学上过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
陆秋萍觉得,这是新一代创业者综合实力增强的主要原因。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后,大学生创业开始井喷。
“90后创业者表达能力强,本身的积累就足,他们对获取创业知识的积极性也很高。”清华x-lab创业DNA基金管理合伙人戴永这样表示。
比如姜圆就选择了“回炉”。3年前,她从云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先回家乡工作,一年后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干脆辞职回校创业,现在,她的电商净利润平均每月4万元。
前不久,她又重拾学生身份,参加大学生创业实训营“寻找感觉”:一方面,姜圆担任学校创业园的负责人,很想摸清全国大学生创业的走向和脉搏;另一方面,她也想学习新东西优化自己的项目。
“对于年轻创业者来说,找共鸣、寻感觉、遇伙伴的‘同辈教育’很重要。”她说。
当前的创业教育能否真正满足年轻创业者的需求?涂德虎表示,如今,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基础层面的创业教育基本完成。他建议,下一步需更加关注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教学——从宏观的“领进门”到垂直化的应用体系建设。
戴永也持同样的看法:之后要落实创业教育的系统化,帮学生完善商业思维,搭建创业的生态体系和服务咨询服务,包括创业教育的师资搭建,都应该有更细致的分类,多向学生渗透一些真正的商业知识。
“不仅是‘启迪创智’,还要教会学生识别创业机会,就像是从教科书理论到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工具包。”他表示。
陆秋萍打了个比喻,“现在的创业课程,更像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可供萌发的创业种子的土壤,还需要不断植入真实资源,例如政策解读、模拟实践,才能让种子更好地发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景烁 实习生 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