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菏泽坐落于山东省西南部,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站,贫困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曾一度全省垫底。而我所生活成长的小村庄是菏泽贫困村庄中最典型的代表。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濒临黄河的菏泽,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孕育出了发达的农业。
小时候,每到麦熟季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加入收获队伍。那时没有收割机,只能每人手握一柄镰刀,早早地起床下地,带上半天或一天的水和食物,弯着腰重复着收割的动作,尤其当听到天气预报中关于“近期有雨”的消息时,更是争分夺秒。有些家庭还没有三轮车或拖拉机,只能用牛架起木板车,一点点地把收割的麦子拉到场里脱粒,把粮食晒干装袋后再拉回家。我童年时的记忆,是父老乡亲弯腰割麦的姿势,是他们额头上的汗珠,是贴在他们后背沾满黄土的衣服,也是藏在他们笑容里的疲惫。
那时,麦收的周期要至少持续半个月,如果其间再赶上阴雨天,收获时间还会延长。由于人手不够,小学会专门放一个持续15天的“麦假”,让学生为家庭贡献自己一份稚嫩的力量。时过境迁,如今农村的耕作、收获都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原本要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麦收”,如今在一周之内就可完成。镰刀被联合收割机所取代,要么被当作废铁卖了,要么在家里某个角落生着锈,成了过去传统农业模式的一种见证。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生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农业方面,也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小时候,村里有很多土坯房,一到下雨天,这些房子就会漏雨,“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再形象不过了。如今,村里矗立着许多两三层的小楼房,砖瓦房也建造得越来越精致,气派的大门,精美的瓷砖,说明人们的生活不断变好。
以前,物质相对匮乏,农民靠天吃饭,收入也很低,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舍得穿新衣服,买几斤肉让一家人奢侈一回、解一解馋。而今,人们对鸡鸭鱼肉早已吃惯,审美标准也逐渐向城市居民看齐。村里越来越多的人买了私家车,活动的范围也由邻近的几个村庄,扩大到城市以及更远的世界。随着经济的日渐发达,收入的不断提高,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地理因素对于人们的制约越来越小。村里很多年轻人在全国各个城市工作,这既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也得益于城市化的进程为他们提供的众多机会。
这40年所改变的不仅是农民的生活,还有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今,村里有很多人买了电脑,装了网络,使他们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家长里短,而是有机会去关注国家大事,甚至世界动态。他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为生计疲于奔波,而有时间、有精力去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
40年,不过是半个人生的长度,却彻底改变了如我家乡的中国农村,也改变了如菏泽这般的小城市。改革开放的阵阵春风,使贫困的村落焕发出朝气,使落后的城市奋力直追。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农村的形象,也改变了最广大农民的生活。我相信这场春风化雨的巨变还将持续,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李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