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弱势一方往往都是乘客,这便是如今坐顺风车所面临的窘境。
-------------------------------------
近日,成都市民刘女士通过某出行平台搭乘了一辆顺风车。上车后,她闻到车上有一股刺激性味道,开始短暂出现头晕目眩、气短胸闷的情况,她感觉到不对劲:“难道司机放迷药了?”想到之前的种种案例,她要求司机马上靠边停车。随即,司机停车靠边,刘女士将这一情况向平台反映,该平台回应称,已对车主账号进行封号处理。(封面新闻10月7日)
根据最新报道,当事司机后来否认了对刘女士“下药”的说法。他称自己当天只是抽了一支烟,香精味道比较重而已,而据刘女士反映,当时司机已经接满了4单,却能绕过平台,和自己进行“线下交易”。她怀疑,该平台泄露了自己的隐私,对处理结果也并不满意。
在以往的司乘矛盾中,当事双方往往都是各执一词,由于缺乏现场证据,导致很难辨清事实真相。不过,在此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刘女士对于平台封号处理的结果,并不满意,因为在她看来,即便这是属于自己与司机的“误会”,但是平台泄漏了自己的隐私,以及允许司机进行线下交易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在默许这种行为。
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弱势一方往往都是乘客,这便是如今坐顺风车所面临的窘境。与其说是窘境,还不如说是必然。一方面,作为顺风车主与乘客之间的桥梁,顺风车平台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促成司乘交易,然而,由于涉及安全以及用户隐私等必要的保护机制,顺风车平台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顺风车在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时,会带有部分社交性,这一点,是有别于一般网约车的优势,但往往也是问题所在。
因为,在之前很多顺风车引发的争议中,司机和乘客不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联系,还可以绕过平台,进行“线下交易”。比如,刘女士所乘坐的顺风车司机,当天就已经达到4单的接单上限,但是,他可以在了解刘女士行程过后,通过平台添加刘女士好友,进行私下合乘。换句话讲,平台并没有限制司机查阅乘客隐私权限的次数,反而是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所谓的接单上限之外,默许了司机“线上沟通、线下接单”的做法。
在已有的案例中,顺风车平台往往不承担“承运人责任”。这就导致它们总认为只要充分履行了信息审核以及安全管理义务,就不再过问法律责任以外的道义补偿责任。总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既不作出相应的漏洞整改,也不对乘客提供必要的风险提示,出了恶性事件、热点事件,平台才开始收敛自己野蛮发展的脚步。
需要强调的是,刘女士敢于发声,把自己的疑问和担忧提出来,即便最后证明是“误会”,已经体现莫大的勇气。顺风车平台的责任,绝不是一句“对车主进行封号处理”就能了事。
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