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均斌)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在深圳参加双创周活动时,中央领导说期待海淀区有升级版,期待中关村有升级版。那时,他就在想,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主体区域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该怎么做双创的“升级”。
时隔两年,他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找到了突破口。今天,于军带着答案走上了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的舞台。
于军在调研中发现,和一些发达国家主要的创新体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存在着对科技成果转化后端关注多、前端关注少的问题。“支持较为成熟阶段的二次研发项目多,支持基础研究形成的一次研发项目少,造成大量科研成果还没有走出实验室就‘夭折’了,极大地限制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他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海淀区上半年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合作设立了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进一步将目光前移、将支持环节前移,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更初期的细分阶段。”于军表示,海淀区不仅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后期的“推动者”,更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前期的“铺路者”,以促进基础研究项目向概念验证项目转化,弥补基础研究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间隙,帮助研究人员和团队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
概念验证计划以促进概念验证活动开展为核心,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支持创新主体开展概念验证活动;二是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三是对通过概念验证的项目进行持续支持。
于军介绍,海淀区计划每年面向区内征集支持20个项目,单项支持不超过50万元,并最多发放不超过10万元的协同创新券;同时组建概念验证项目专家顾问团队,邀请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为入选项目提供辅导。另外,首批支持5家概念验证中心,每家每年给予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连续支持3年;将通过概念验证并进行落地转化的项目,纳入海淀区孵化培育体系,在投资、落地空间和人才落户、公租房等方面提供综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