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仁青东珠:“我从牧区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15日   06 版)

    身着藏袍、载歌载舞、惟妙惟肖的口技、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在一大群长袍马褂、西装革履的相声演员中,从藏区游牧草原上走来的藏族相声演员仁青东珠无疑是个“另类”,他和搭档侯林林合说的相声《牧民新歌》,作为从413个小品、305个相声作品中脱颖而出的48个精品之一入围“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总决赛,让姜昆、冯巩、蔡明、马少骅、巩汉林等大赛评委们眼前一亮。

    为了能在10分钟的舞台表演中尽可能丰满地保留藏族文化元素,仁青东珠的团队几易其稿,认真打磨作品,希望呈现最佳演出效果。

    熟悉仁青东珠的观众,都亲切地称他为“第二洛桑”。在藏语中,“仁青东珠”4个字具有美好寓意,“仁青”代表珍贵,“东珠”则有浑然天成之感,承载了家人对他的期望与祝福。

    仁青东珠出生于青海藏区草原之上,自小跟着家人过游牧生活。然而,他对草原外面的世界有着深切的渴望。

    仁青东珠儿时生活的藏区,很少有人会说普通话,他也仅仅在小学里学过汉语拼音,但他明白汉语可以为他打开外面的世界。对游牧民族来说,春天、夏天、秋天都在不同的草原上忙着放牧,唯有冬天草木凋零,草原上非常安静,仁青东珠就利用这段闲暇每天对着《新华字典》背生字,练发音、搞懂意思。花了3个冬天的时间,仁青东珠背完了一本《新华字典》。

    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他开始听广播学说普通话。除了蓝天、牧草、牦牛,仁青东珠幼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无线电波为他架起了一座通往相声艺术殿堂的桥梁。从“小喇叭开始广播”到“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再被一个嗓音特别的声音勾起了兴趣,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单田芳老师的评书。

    那时仁青东珠天天守着收音机,《太平天国》《白眉大侠》《三侠剑》……评书里英雄豪杰的故事对他少年时代影响极大,就这样,仁青东珠逐渐对语言类艺术着了迷。

    一天,仁青东珠从一盘发黄了的磁带里听到了人生第一段青海方言相声,让他觉得神奇的是,平日里最简单的日常对话,通过相声演员的演绎,竟然变得幽默无比,越听越喜欢。

    仁青东珠揣着这盘磁带到了西宁,花了3天时间找到磁带里声音的主人,后来这位名叫苏发林的青海方言相声创始人成了仁青东珠的相声启蒙老师。自此,仁青东珠跟相声这门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考海北歌舞团说单口,参军入伍考军艺。2000年仁青东珠又辗转到了北京边学习边表演,前后创作了一大批诸如《我从牧区来》《为你祝福》《我型我秀》《吉祥的祝福》《欢歌笑语》等具有藏族文化风格的相声作品,广受好评。2007年,仁青东珠跟如今的搭档侯林林相识于冯巩开办的相声戏剧表演班,虽然新式相声学堂没有“摆枝”仪式,但他们跟冯巩的师生情谊却极为深厚。

    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类艺术形式,相声虽然发源于华北地区,流行于京津冀,但随着文化的不断传承,如今全国不少少数民族地区都流传着与相声相似的衍生曲艺形式,尤其在青海、西藏等一些藏区,方言说唱曲艺在当地备受百姓欢迎。

    仁青东珠和侯林林时常跟着广播艺术团进行全国巡演,去革命圣地、老少边穷走基层,每年下来能有100多场演出。回到仁青东珠的家乡青海表演时,他们能感受到少数民族观众对相声格外喜爱。用藏语跟藏族同胞互动、抖包袱,成了这对搭档难以被复刻的演出特色。一句话体现精准扶贫、对口支援的巨大成就,“互联网全覆盖,手机就把牛羊卖”;再比如体现少数民族与世界接轨的生活现象,“汉堡包就油酥茶”的混搭吃法极具喜感。

    仁青东珠和侯林林还发现,青海西宁近年来开了不少相声园子、相声俱乐部、茶馆,这其中有一些是由政府进行推广的文化下基层活动,更多的是从北方曲校等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或者演员回归家乡自发开办的相声演出场所。

    听相声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周末的表演,上座率极高。30元、50元、80元、120元的票价,同样也是相声能在民间迅速得到普及的一大原因。这门古老的语言文化艺术在年轻人当中极受欢迎,这让相声有了传承发展的受众基础。仁青东珠的女儿今年6岁,活泼可爱、性格外向,更从爸爸身上继承了能说会道的基因,小小年纪便对相声极为喜爱,前不久更跟仁青东珠一起登台表演相声。

    和仁青东珠在青海感受到的文化氛围相同,语言类艺术节目在西藏同样受欢迎,有的中学生都有自己的演出社。每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参与类似春晚的藏语新年文化会,小品都特别受观众欢迎。

    语言类节目承担着寓教于乐的庄严使命。随着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的推广,普通话的普及,对藏区的年轻人来说,语言类艺术形式正在逐渐实现“解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5日 06 版

仁青东珠:“我从牧区来”
瑶乡小学里有了京剧“票友”
王俊宏:用心为边疆人民做事情
大漠胡杨情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