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闯荡社会的90后逃不过酒局?

吴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16日   02 版)

    谈判桌是界限分明、规则明确的场所,而酒桌营造的氛围却填充着灰色,职业的事儿放到非职业的场所解决,本身就是缺乏边界感的表现。

----------------------------------------------

    近些年的都市题材影视剧,仿佛总喜欢加进一点饭局的桥段。譬如《北京女子图鉴》,就展现了一场经典的饭局,油腻的气息几乎黏在了空气里。有两个细节我到现在还记得。一是某个土老板说珠海在海南,一姑娘一脸谄媚地应和,但其实那姑娘自己就是珠海人。二是席间有个舞蹈学院的姑娘,在包厢的方寸之间,竟然“来了一段”。这不禁惹得观众露出“你懂的”一样的微笑。

    饭局上,多半少不了酒。酒扮演的角色经常招人嫌,尤其在油腻的饭局里,通常是给猥琐助兴的道具。三杯两盏下肚,平时留心端着的正经人形象,终于有了个借口松弛下来。不体面的一面暴露,口没了遮拦,手也没了遮拦,更可恶的是你似乎还不大有底气跟他计较,人家喝多了嘛,酒后失态仿佛天生就是用来被原谅的。除非你确实情商高,身段游刃,像《找到你》里姚晨演的女律师似的,酒局上被摸了大腿,不动声色地回敬一杯酒,顺势拨开咸猪手,给自己解围又不撕破脸。这种“智慧”看得人挺心酸的,更何况有几个人能周旋得这么妥帖呢?

    影视剧里表现的心酸,其实也是当代年轻人的烦恼。调查显示,酒水消费人群中,80后、90后这波人开始“冉冉升起”,成了消费主力。这其实倒没啥好惊讶的,掰着指头算一算,80后、90后都差不多步入壮年了,职场也好,生意场也罢,都开始冒头了,换个说法,“进入社会了”,所以,你以为你逃得过喝酒这件事?

    酒桌上的年轻人,也逐渐接过父辈的“旗帜”,开始熟稔杯盏间的节奏,也开始亲身体会酒的美丽与哀愁:酒之于社交、甚至之于事业前途,都能发挥奇妙的功用,谈判桌上谈不成的事,饭桌上开瓶好酒聊一聊,没准就拨云见日了。你说神奇不神奇?然而这同时又意味着,你必须“喝好”,必要时还得喝醉,才能表达“诚意”。这种古怪的逻辑,甚至不止在某些生意场上适用,某些情况下还成为“社交真经”,所以才会有“宁可喝到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的说法。按照一些地方“风俗”,未来的女婿必须先经过“酒精考验”,酒品见人品,喝得爽快的男人,才是让人放心的女婿。

    酒局上有句万能套话叫“都在酒里”。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它既可以被理解为,你我心意相通,尽在不言中,也可以被翻译成“对方不想跟你说任何话,只好砸来一杯酒”。前者的情形是存在的,譬如好友之间,不过后者恐怕才是酒局上更常见的形态。你我若本半生不熟,酒的作用,怕是敷衍尴尬多过升华感情。

    再说“酒局”这个词,其实词眼在“局”。局,形势嘛。有些地方的酒文化颇为“讲究”,主位宾位分得有条不紊,和谁喝、喝几杯、按啥顺序喝,都有不成文的规则。这时候酒的作用,其实是宣誓和维护某种权力结构。

    所以我对任何情境下的“酒精考验”都是不屑的。喝到吐,要么是自己不懂节制,要么就是被欺负了,跟真心不真心没啥关系。酒精之外的俗套和苟且,才更醉人。

    不过,所谓“酒品见人品”,倒不全然荒谬。它的道理,不在于“喝得痛快就是痛快人”这样的肤浅类比,而是,从一个成年人对待酒的态度里,你是可以对其人的修养窥探一二的。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善意提醒,如果你不想喝酒,那一定要给出清晰而笃定的理由。比如,“我酒精过敏”“我生病了”,言语间不能含糊,不能表述成“有些过敏”或者“身体有些不舒服”。这忠告很关键、很实用,因为你总免不了遇上“没节操”的劝酒者,能从“有些”这样的副词里,断定你只是托词,进而不依不饶,“你不喝我不走”,嬉皮笑脸地逼你就范。

    这是很典型的边界感、分寸感缺失。不客气地讲,酒桌上没原则的劝酒爱好者,清醒的时候很难指望他把握得好人际关系之间的界限。往远一点扯,本该谈判桌上说的事儿愣要挪去酒桌,这种现象本身就挺暧昧的:谈判桌是界限分明、规则明确的场所,而酒桌营造的氛围却填充着灰色,职业的事儿放到非职业的场所解决,本身就是缺乏边界感的表现。

    说来说去,酒在社交场引发的忧伤,其实核心不在酒本身。杯中管窥的,到底是人。要反思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可别让酒背了锅。

吴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6日 02 版

闯荡社会的90后逃不过酒局?
面对恶行 医生有自保与惩恶的权利
村委会装8个喇叭 不只费钱更浮夸
毁花拍照:花有多美 你就有多丑
标注家族出过多少名人的作业有多大意思
查黑加油站 更要揪藏在背后的“内鬼”
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