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运气最差”的秦发章“时来运转”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 蒋作平 刘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16日   03 版)

    “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没运气。时代好,扶贫好,好运从天降临了。”这是贫困户秦发章今昔变迁的真实写照。

    秦发章,居住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黝黑粗糙的皮肤上布满了皱纹,49岁的他看起来像60多岁,脸上写满了沧桑。

    用秦发章自己的话讲,他是“运气最差的人”,2岁患上小儿麻痹症,因为家里穷,没钱治病,结果落下了终身残疾。

    “有句话叫‘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学艺谋生是我的第一选择。”秦发章告诉记者。

    大山里不缺“土秀才”。14岁那年,秦发章开始拜师学习给牛看病,然后学编竹篾,后来经人介绍,到建筑工地看管材料,先后随工地去过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地。

    面相苍老,身患残疾,身高仅一米五左右,走路一瘸一拐。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男人,为了生活,年少离家漂泊在外打工,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和困难。

    一直到2008年,秦发章高兴地怀揣着辛苦攒下的8万块钱回到小田村。但是,到家一看,他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爹妈那时吃饭都成问题,真的是舀水都不上锅了。我拿打工挣的钱把父母以前借的粮债、钱债一次性还清,还买了1000斤粮食回家。”他说。

    秦发章接着一琢磨,这点钱不经用啊,用完了咋办?光买粮也不行啊,还是要靠自己的地来长粮食。他跑到地里一看,早已荒废,长满杂草。

    说干就干,他先把山坡上自家的7亩田地整理出来,还把附近的3亩多撂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这对身有残疾的秦发章来说,无疑是个“浩大”的工程,也让他吃尽了苦头。“身体不好,那就笨鸟先飞。为了赶上农活的进度,我每天公鸡打第一声鸣就起床,比任何人出门都早;坡陡路不平,我就坐在山坡上溜着走;背不起满背篼粮食,我就背半背篼、多跑两趟。”

    “我坚信一个道理:土地是不会欺负人的!脱贫靠双手,做人靠自强!”

    就这样,秦发章慢慢地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从开始有点余粮到现在“三座铁仓都装满了,粮食足有六七千斤”。

    2014年国家精准扶贫项目启动后,秦发章家被确定为贫困户,政府要帮他易地搬迁建新房,资金大头由国家出,他自己仅需出资5000元。以前打工的钱早用光了,5000元对秦发章来说仍是一笔巨款。

    为了筹钱,他去采野生菌、掰竹笋。“我把两个头灯点亮,一个戴在头上,一个拴在腰上,每天凌晨4点钟就出门往深山老林走,下午背回来去卖钱。没过多久,我真把5000块钱筹齐了,新房子也顺利地建起来了。”他回忆说。

    好政策不仅让秦发章住进了新房,还为他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他使用财政提供的产业周转金1万元和县里产业到户发展资金6000元,种植川乌、银杏树、玉米和土豆;他又通过借牛还牛的扶贫模式,养了7头黄牛;自己还养了9头肥猪。

    “人家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个贫困户帽子不摘掉,太羞人了。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既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自己真干。”2016年,秦发章一举脱贫摘帽。

    2017年,秦发章以勤劳的脚步朝着小康迈进,年收入超过10万元。2018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激动地对记者说:“以后要是每年都像今年这样,口袋里有10来万元揣着,那就太好了!”

    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的秦发章,信心十足要找对象。虽已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他并不急,成就一桩好的婚事,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新华社成都10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 蒋作平 刘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6日 03 版

电力智能机器人为进博会保供电
“运气最差”的秦发章“时来运转”脱贫记
第二届中美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举行
习近平致信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大连金普新区:从荒凉渔村到“东北之窗”
罗建华:变“短板”为“样板”
年轻一代试解“小岗之问”
敬老岂止在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