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以全新的创业理念、创业模式成了创业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
在2018年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讲堂上,湖南世创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玄奇分享了他的感受:“公益创业正在为更多青年开辟一条能力培养、自身发展的新路径,也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新选择。”
此次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北京爸爸的选择科技有限公司、江汉大学创业学院、共青团江汉大学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主办单位代表、公益创业青年代表、大学生等800余人参加。
如今,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年轻人正在行动,他们创业要用商业的手段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想成为一个公益创业者,刘玄奇认为必须先修炼好“内功”。首先就是理论的修炼。公益创业与纯粹公益事业或非营利组织有所不同。一家有效益的公益创业企业是“授人以渔”;其次是使命的修炼。“只有明白了你的目标和使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才能守住初心。”他建议,通过商业画布去找自己创业中的不足,用精益创业不断优化创业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艳茹建议,想要做好公益创业,第一要选定自己感兴趣或和专业相关的公益项目,然后尽可能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最后逐步实施创业计划。同时,也要学习公益创业课程进行充电,在了解企业家理念的同时,更要培养自己的公益心和责任感。
中国青年报社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发现,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群体。公益创业组织领导人或者创始人中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岁,占受访者的88%。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益创业已经进入了黄金期,很快将驶入快车道,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邓汉慧表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占2%~3%,但在公益领域的创业成功率高得多,因为公益创业既能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公共产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传统市场中的企业竞争。
传统的公益组织,大多需要政府、企业、基金会的支持和社会捐赠,这都属于“输血”的范畴。公益创业将“公益”与“创业”两者的结合。这就意味着,公益创业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还需持续“自造血”盈利。
“大学生在选择公益创业项目时,必须要找准社会痛点,因为项目决定了‘造血’能力。” 邓汉慧说,大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小需求入手,也可以从大家的抱怨中寻找痛点,痛点越大创业机会越大,市场也越大,存活能力更强。
“如今,商业和公益都在互相倾斜,公益项目不断加强‘造血’功能,做到活下来,才能持续发展。而商业项目在加强社会责任,获取公信力。”邓汉慧说。
“公益和商业的边界已经日趋模糊,这是社会创新的精妙之处。” 王艳茹也认为,虽然公益创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只有盈利才能持续实现社会目标。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不同,公益创业不仅在公共领域整合资源、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创造社会价值,更要在商业领域中吸引资源,才能实现其公益目标,创造商业价值。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显示,公益创业组织可“自己造血”的比例接近60%,表明大多具有较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收入来源具有商业性,能够为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但是,也有约40%的组织主要依靠“外来输血”。公益创业组织向公众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通常比市场价格低,甚至部分无偿供给,使得其收益较商业企业低,且分红比例相对于商业组织而言较小,无法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员工大部分都是属于自愿无偿服务的志愿者,规模较小。
刘玄奇认为,公益创业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目的是使公益事业实现持续发展。因此公益创业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找准社会问题,其次就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要形成自身“造血”的内生力量。“做公益创业不能全部伸手向别人要,而要靠自己创造价值”。
“爸爸的选择”是生产自主研发纸尿裤的创业公司,创始人王胜地一边实现自己的实业强国梦,一边始终关注和践行公益。这些年来,除了扩大生产、投入研发,他把赚的大部分钱投到了公益事业上。
在王胜地看来,好的公益企业是可以挣到钱的,希望公益创业能够带动中国的企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更有社会责任感,有回报社会的意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宛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