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B突如其来的“榔头”“眼镜蛇”“落叶飘”等超机动飞行表演刷屏后,航空工业集团新闻发言人周国强回忆起一个细节。
飞行表演前一天即11月5日,在航空工业新闻发布会上,有人专门问起中科院院士、航空工业副总经理杨伟: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即将首次亮相,可否透露相关准备情况?
杨伟只回答了一句话:“请拭目以待,第二天见。”
次日,无数国人为之惊叹,杨伟作为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的现场总指挥也评价道:“歼-10B表演过程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标志着我国推力矢量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对航空航天爱好者和军迷们来说,今年的中国航展可谓一场盛宴。这不仅是因为歼-20、运-20等20系列在这里争奇斗艳,也不只是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等国之重器首次揭开神秘面纱,更为重要的是,这里释放太多信号,给足了人们想象与期待的空间。
正如杨伟被问到“歼-20未来会否换装矢量发动机”时,他当即表示,“你问的是什么时候可以用上,但你怎么知道没有用呢?”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更多未来。
最具活力的无人机,看2035年
凡首次亮相的科技装备,总能成为历届航展的一大亮点,这一次也不例外。比如无人机,虽然“块头”不及运-20、歼-20,但神秘程度、技术难度却丝毫不输后者。
在航展开幕当天,备受期待的天鹰全自主高隐身无人机第一次实物亮相。此前,该无人机已成“网红”,其炫酷外形更是在网上频频刷屏。
这是一型可长时间高速隐蔽飞行的无人机,可用于高威胁战场环境下对重要目标实施渗透或抵近战役战术侦察。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无人机技术研究所所长、天鹰无人机型号总设计师马洪忠说,该无人机采用轮式自主起降,具有高隐身、长航时、全自主、低成本、作战半径大等特点,智能化程度高。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由于技术难度高、投资规模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高速隐身无人机研制技术,部分国家正在开展技术攻关,尚未取得突破。而他所在的团队联合国内合作单位已经突破该型无人机的全部关键技术,自主掌握全部知识产权。
无独有偶,“彩虹-7”无人机也在此届航展首次公开亮相,这是一款长10米、翼展22米、体型巨大的飞翼布局隐形无人机。
“彩虹-7”由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制,该院彩虹无人机技术专家王永志说,“彩虹-7”此次以全尺寸样机方式进行展示,其最大起飞重量可达13吨,巡航高度10千米至13千米,最大飞行速度0.75马赫。
按照他的说法,该无人机长航时的特点可以在敌方高危环境下进行持续侦察监视。强大的挂载能力,使它能够挂载更多侦察载荷以及打击武器,可对敌方高价值目标执行“即察即打”任务。
相较传统无人机构型,“彩虹-7”的一大亮点就是“隐形性能强”。王永志透露,该机目前正处于详细设计阶段,对于实现隐形性能的具体技术路线,将通过外形隐形、涂装吸波隐形材料、机体结构等综合方案来实现。
彩虹系列无人机总师石文还透露,未来彩虹系列无人机一大发展方向是注重垂直起降技术,即可在没有跑道的情况下垂直起降,适用于陆上、岛屿、复杂山地等环境。此次展示的“彩虹-7”,虽然主要针对陆上起降,但也具备改装为舰载型的能力。
航展期间,航空工业集团对外发布了《无人机系统发展白皮书(2018)》,其中提到,到2025年,将建立高端突破、体系完备、能力要素健全的无人机系统装备体系,而到2035年,无人机关键技术产品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备引领无人机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航空工业集团规划发展部副部长廖全旺称,无人机系统是当今世界航空工业最具活力的发展领域。在军事应用方面,无人机系统已经成为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武器装备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在民用领域,无人机系统已经渗透到不同行业的众多应用场景,正在孕育着大规模的行业应用和产业化。
月球基地,看新一代载人火箭
所谓航空航天博览会,航天自然是航展的另一个关键词。此次航展开幕前夕,有关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九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集体亮相的消息就已传开。
不过,真正走进航展现场,一款尚未命名的火箭似乎更加引人关注,这就是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在航天科技集团展区,这型火箭没有和长征九号等兄弟型号并排而立,而是特立独行,“站”在了空间站核心舱的一侧。
这也符合其个性,毕竟,这型火箭就是用来载人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胡晓军告诉记者,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火箭。
进一步说,这型火箭未来可用于载人月球探测,而在更远的将来,还可以和重型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实现月球可持续开发利用。
从这个意义来说,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现有低轨载人火箭即长征二号F的升级版。不过胡晓军说,新一代载人火箭立足的是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的主要技术基础,对照国际先进水平和先进设计理念而研发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载人运载火箭系列。
从外形来看,新一代载人火箭直径5米,全长约90米,相当于30多层楼高度。来自一院的数据显示,该火箭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将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2016年,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启动了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方案论证。胡晓军透露,目前一院已完成多轮方案对比分析,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深化论证。
令人欣喜的是,研制团队已经攻克泵后摆发动机、高压补燃发动机低压起动等多项关键技术。目前正在开展千吨级轻质箭体结构等原理样机的研制生产,预计2019年完成关键技术攻关。
航天迷常常追问的“可重复使用”问题,也有望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身上得到答案。
胡晓军告诉记者,新一代载人火箭采用多台发动机并联布局,有望实现垂直起降重复使用。此前,一院发布了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其中提到,该院将按照基于一次性火箭构型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三条主线同步开展研究。
根据这一路线图,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将实现完全重复使用。
航展还蕴藏哪些黑科技
每一次航展,雷达的进展都颇受军迷关注,比如被称作“苍蝇拍”的“空中守望者”JY-27A、JY-26,它们长相虽不出众,却拥有能看穿“皇帝新装”的本领;还有JY-300型无人机,仅从外表看与彩虹、翼龙等无人机类似,却拥有着雷达的机身蒙皮。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款可以飞行的雷达。
置身于雷达世界,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碰撞出的结晶似乎就散落在这里,琳琅满目的“黑科技”不由让人再次发问——未来究竟有多远。
比如,颇具神秘色彩的量子雷达。今年航展,由中国电科研制的我国首部单光子检测量子雷达样机首次公开亮相,从外形来看和“机器人瓦力”颇为相似。
近年来,量子雷达探测技术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量子雷达利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可有效降低系统功耗,有望解决传统雷达在低可见目标检测、电子战条件下的生存、平台载荷限制等诸多瓶颈问题。
中国电科相关负责人透露,研制团队目前已在量子雷达研究方面具备量子雷达系统设计、系统研制以及实验验证的初步能力。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中国电科就已完成量子雷达原理样机研制,此后在西北高原开展了远程探测试验,一举突破同类雷达的探测极限。随后该团队还采用杂散抑制技术,完成了日间海面环境下的远距离探测试验。
微波光子学技术的应用,也是雷达领域一项潜在颠覆性技术,有望给雷达等电子装备技术与形态带来变革。
在航展现场,中国电科“秀”出了微波光子雷达,据雷达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设备相比国际已报道的微波光子雷达样机,其接收动态提升了4倍,分辨率提升了100倍。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意味着,雷达处理进入“光时代”——又一个未来可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