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运动能力及体育精神是最好的“教材”——

“体育从娃娃抓起”成退役运动员新使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19日   08 版)

    “同学们别吵了,老师嗓子已经哑了。”北京林业大学一间不算宽敞的教室里,赛艇世界冠军李萌喊得声嘶力竭,但声音迅速被满教室“学生”的打闹声淹没,她站在原地,脸色铁青。姐姐李彤在旁边不停捡“学生”扔在地上的网球。

    这本是一堂面对小学一年级孩子的体育课,也是全国首个面向退役运动员的儿童运动能力指导师公益培训班的一次实践教学。但由于严重雾霾,其他没有教学任务的学员便临时代替真正的小学生,负责给上课的姐妹俩“制造点儿麻烦”。

    “老师,我要去厕所”“他揪我辫子”“他又揪我辫子了”……讲小话、打闹、缠着老师,湖南田径运动员丹丹“演”得很卖力,但在她看来“一点儿没夸张,只是情景还原”。退役后,丹丹当过小学体育教师,后来从事青少年户外拓展训练,多年和孩子接触的经验让她对“一年级孩子的体育课堂”再熟悉不过,“就是这么难维持秩序,根本上不下去。”

    课后,丹丹指出课程设计的小缺陷,“一开始,对那么小的孩子,不建议选择球作教具,既不可控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他们顾着玩球就不会听老师在说什么。”她建议,可以选择互动强的小游戏或把音乐融入到肢体锻炼中,从而提升孩子的兴趣,“这么大孩子的注意力通常就维持五六分钟,所以还要适时更换项目。”她表示,这些感受有的来自经验,更多则来自本次培训班上收获的“干货”。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连续下降,与此同时,中小学体育教育师资仍不足;儿童体育培训机构大量涌现,但专业、高素质教练人才缺乏,对具备专业儿童运动指导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冠军基金秘书长孙小峰表示,基于此,冠军基金联合合作伙伴发起这一公益项目,期待帮助运动员将多年来积累的专业运动技能通过培训,转化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儿童运动指导能力,从而助力解决运动员就业和儿童体育教育人才匮乏的问题。

    “退役运动员是最适合从事幼儿和青少年体育培训的人群。”作为本次培训课程总设计师,多年研究幼儿与青少年体育教学的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刘甄悦表示,不乏很多师范类院校学生想从事该行业,但相较而言,运动员有着不可比拟的专业运动能力优势,“普通人代替不了。”更关键是,多年运动训练的经历让他们大多都具有乐观、不惧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强、高度专注等特点,这些不仅是成功的要素,也是能影响青少年的宝贵品质。此外,运动员从小在项目中培养较强的规则意识,是提升培训市场专业性和行业规范性极为重要的“一股清流”。

    而不少运动员退役后,也把幼儿与青少年当成延续职业生涯的对象。据孙小峰介绍,这次培训受到运动员广泛关注,“原本30人的名额,全国有将近150名运动员报名,反映了运动员对儿童体育培训领域的强烈兴趣和需求。”最终,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的30余名退役运动员参加了为期10天的免费培训。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本届培训班学员构成中注意到,女运动员比例明显大于男运动员,且不乏“妈妈学员”。

    “通常低年龄段的少儿体育培训,女运动员参与度更高,从周围情况看,男运动员更倾向于和年龄较大的孩子打交道,例如进高校,这样更能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带着两个月大的孩子来京培训的李立华颇具代表性,这位曾经的中长跑选手,退役后先进入一家国企“从前台、行政到会计都干过”,但最终还是回到本行,从事青少年体育培训,“我有两个孩子,选择创业,时间更自由,而且也希望用我的运动技能帮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因此,即便孩子还没断奶,李立华也不想错过任何帮助她完善幼儿体育教学的机会,“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帮我学习怎么和自己的孩子相处。”

    这也是李彤的初衷。拿到世界冠军后,李彤退役接触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婴儿游泳项目做研发。但当时没有组建家庭的她并不真正了解孩子,长期在专业队的生活也让她无法招架家长的花式问题,“他们问我孩子两三岁时特别闹,该怎么办?我非常茫然。”但当自己成为妈妈,李彤才开始认真观察宝宝,发现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表现,“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要用什么态度来引导他,体育教学也是一样。”通过这次培训,李彤更加确定,过早专项化以及无差别的教学模式正是以往幼儿及青少年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培训市场中,更存在于体育课上。不少担任体育教师的学员表示,以往在体育课上,面对捣蛋的学生,老师通常会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到一边站着看。”且因体育课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练习体测项目,枯燥无趣的内容,甚至会让“被罚围观”的学生感到“窃喜”。体育原本应带给孩子的快乐很难凸显。

    “如果从小就让孩子接受正规的基础运动能力训练,比如怎么爬、走、跑、跳、投等,拥有了这些能力再去考虑专项化,就能减少伤病、延长运动寿命、有利于幼儿及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刘甄悦惊讶地发现,虽然来参加培训的都是专业运动员,但很多人在展示基础动作时并不规范,“他们过早进入专项化,依靠天赋和大量专项训练取得运动成绩,但因为没打好基础运动能力的底子,所以到后期容易出现伤病,很多人过早退役。”这样的观念让不少运动员开始结合自己的运动生涯反思,丹丹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过早进行专项训练,而会尊重他兴趣的发展,“通过对我自己孩子教育的摸索,再把好的经验再用到幼儿培训中。”

    10天的培训,同样触动了自行车运动员尹思源。目前在昆明一所私立学校当教师的她表示,以前觉得心理学很复杂,但现在发现实用性很高,“比如碰到喜欢打闹的孩子,就要分析他不配合的原因,并及时解决。而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需要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她记得刘甄悦教的小技巧,“一堂课需要和每个孩子都有眼神交流,最好都能有击掌类的肢体接触,让他们感觉自己得到了关注。”理论成了能在课堂上落地的小细节。

    在培训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涵盖了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不同阶段训练方案设计、儿童运动能力测评,还包括行业发展现状与机遇、儿童运动工作室运营管理、儿童权利保护、与行业人士座谈等。刘甄悦表示,目前,国内幼儿与青少年培训市场十分火热,但仍缺乏真正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运动员拥有极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精神,但需要大量交叉知识帮他们走到培训市场中,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转换为品牌,刺激行业优胜劣汰,“让他们少走弯路,也淘汰一部分只为了挣钱进入行业的人。最终让体育真正能帮助幼儿及青少年的成长。”

    本报北京11月18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19日 08 版

奥运备战让2019年国字号大戏悬念丛生
“体育从娃娃抓起”成退役运动员新使命
后GDP时代 马刺仍“逆风而行”是喜是忧
中国短道强势开启北京冬奥周期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