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斜杠青年”想要颠覆传统教育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27日   10 版)

    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本科到博士,一路从来没有参加过“正规考试”的张逸中,如今创业了。他的创业项目最终的方向是——颠覆传统教育。

    32岁的张逸中,是个典型的“斜杠青年”(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群)。他是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写论文很慢,却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他是上海STEM云中心的创始人,有着近200人的团队,获得了经纬中国、火山石、创新工场等知名风投的青睐;他是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以下简称ISEF)的特邀评审,专门给全世界的学霸“下绊儿”。

    “想让未来的中国孩子,不仅会解题,也要会出题、会思考。”几次ISEF评审做下来,他发现在宏观层面中国“牛蛙”输得很惨,“中国学生爱‘炫技’,他能给你一串很牛的代码,你能感受到他的算法特别厉害;美国学生爱‘解决问题’,他用很普通的技术,却在尝试解决环境问题、生态治理问题等身边实实在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全国如今有很多人在做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教育,但能把这件事儿做专业的却寥寥无几。张逸中算是一个。

    高考可以再来,机会转瞬即逝

    2005年6月,张逸中手里拿着一张放在当下可以直接叩开名校大门的ISEF大赛奖全球学科二等奖的证书,却被即将开始的高考难住了。此前,他一直在准备ISEF大赛,并未针对高考进行过复习。高考开始前5天,他才刚刚从美国回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家。他安慰自己,“高考大不了再考一次,但在美国与牛人对垒的机会可是失不再来的。”

    当时,他的破格材料被上海市科协送到了中国科协,中国科协走程序送到了教育部。他自己则坐在家里暗自下决心,“不论是哪所高校,只要它是第一个看上我、来录取我的,我就去那里读书。”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是第一个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此后的本硕博,他全程在华师大完成,师从中科院院士何积丰。

    他成了何老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尽管他论文写得慢、SCI文章发表得少,但他总能得到各科专业老师的喜爱。同学们也看不明白这个总是被老师们赞誉“很优秀”的男生究竟优秀在哪里。成绩不高、绩点一般,也没啥特别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

    很多人不知道,这实际上就是张逸中的“常态”。“拼命学习、考分奇高,有什么用?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学?能解决什么问题?”他总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关注一些别人不怎么关注的话题,在别人把导师称作“老板”的时代,他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做事情喜欢自己先思考为什么做这事。”

    这个从小在父母引导下自己参加家长会、自己给默写本签名、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学生, 从来就喜欢“自作主张”。高中时的张逸中喜欢打游戏,初中时喜欢跟父亲倒腾当时特别流行的音响,后来觉得打游戏无聊了,就想学编程做机器人。

    参加ISEF大赛,也是他自己的意愿。因为那个在ISEF大赛中拿奖的学长,就是他心目中的“偶像”——成绩一般,但会解决问题、钻研问题、会思考。

    问题出在哪里

    这种“自作主张”成就了今天的张逸中。高考时,他拒绝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邀请,自作主张到了华师大。华师大也给了他一片不一样的天空。

    2013年,张逸中应学校要求,帮助一些中小学校设计STEM课程。他发现自己做的事“特别有意义”,“我参与设计的,更加符合孩子天性的、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改变一些教育的现状。学生除了刷题,还能有更多事情可以做。”

    比如,高中阶段有关DNA的知识教学,传统方法就是“老师划重点、学生背出来”,DNA到底什么意思、DNA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怎样应用,学生一概不知。这样的课如果交给张逸中来设计,那么它应该是这样的——老师给一些DNA基本知识的资料,提出一个需要“破案”的线索,让学生来“破案”,告诉老师如何提取DNA。

    张逸中说,这是科学家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也应该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不论资质高低都应该掌握的“一般方法”。

    这一年,张逸中找到了生态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各个专业的朋友们一起,开发出20多门STEM课程。他们最初的尝试是“送课进校”。

    在上海,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校长都对STEM课程的重要性有充足的认识,他们愿意拿出宝贵的课时来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但是“没有师资、没有课程内容”。很多校外教育机构看到商机,采取了“送课进校”的方法,通过学校统一购买STEM课程服务。

    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机构拉学生去校外上高价付费小课、机构师资良莠不齐的问题,学校往往在与机构终止合作后出现“人去课空”的状况。学校也迫切需要一整套专业师资培训、标准课程内容。

    “STEM课没法评价效果,很难办。”上海一所知名高中的物理老师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在校内负责辅导学生的STEM课程,但有些力不从心,“机器人编程到了后期,需要大学老师水平。”

    很快,张逸中和他的团队发现“送课进校”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校不满足于现状;我们的送课老师也不满足,去崇明上一堂课,往返3个多小时,上课1小时,收费只有几百元。”

    学校不差硬件,缺软件

    相比一套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的编程设备,对学校而言,他们更缺的是符合学校特色的STEM课程内容以及可以Hold住这种跨学科课程的老师。

    张逸中团队创建的“上海STEM云中心”把上述学校的需求看做是“客户需求”。他们的“客户”是学校,学校想要可以评价的STEM课程,想要会上课的老师,那么STEM云中心可以送课程、送培训到学校。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接到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600所中小学校发出的订单。每到一所学校,张逸中团队会帮助学校定制课程,12天内拿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学校会按照STEM云中心提供的表单,挑选出若干位相关专业的老师,这些老师会组成一个STEM教研组,共同研究课程并接受培训。一个过去完全没有接触过STEM课程的老师,经过平台培训和认证,可以成为一名STEM教师,他甚至还有可能应邀到其他有相关需求的平台上上一堂公开课。

    令张逸中兴奋的是,已经陆续有业界大咖愿意放下身段,来做这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了。比如,一名凝聚态物理专业方向的副教授辞去了教职,主动找到上海STEM云中心,要求加入。

    他开发的“核聚变反应器”小型实验课程,受到了很多学校的欢迎。“学生自行研究怎么把氢气变成氦气。”张逸中说,这样的课程里,学生要自己动脑筋如何提取氢气、使用哪些试验器皿确保安全、如何实现高温高压环境等。他告诉记者,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过去已经在课堂上学过的,STEM云中心的任务是把学生的思路从“做题”转变成“做实验”、“做事”。

    当然,校长们的期待远不止于此。创业5年来,张逸中见过各式各样的校长。他发现,STEM教育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其周边城市更容易推广,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它还处在“精英教育”的层面。“有的地区,学校买了很多设备,但要让学校购买STEM服务,就很难了。”张逸中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教育采购名录”里没有采购教育服务这一门类。

    在一些学校,校长会直截了当地提要求,“你的STEM课程是否可以结合我校的物理课程?是否可以直接提高我校学生的理科成绩?是否可以让学生拿到全省、全国大奖,提高升学比例?”

    这种时候,张逸中总要花大把的时间去解释这种课程的意义所在,有时成功,有时会被拒之门外,“很正常,慢慢来,即便是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也是近几年才兴起STEM热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27日 10 版

“斜杠青年”想要颠覆传统教育
在线教育入冬
创投之问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