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春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讲《工程科学概论》。78岁的他在台上站着讲了90分钟,台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学生,把教室前三排坐得满满当当……
“科教融合”是国科大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国科大“科教融合”的40年间,无数像李家春一样的一线科学家走上讲台,把一批批学生送出校园,他们中不少已成长为国家科技的中坚力量。
“他常把自己比喻为一颗铺路石子”
1978年,国科大的前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以下简称“研究生院”)成立。在研究生院筹备时期,时任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的马西林等人曾前去拜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
当时吴有训已是80岁高龄,但眼光依然犀利独到,为研究生院的筹办提出了精辟深刻的建议,如“几位教授集体培养研究生比导师个人培养好,不同意甲,可向乙学,不为导师个人框框所囿”……
他的这些建议很快在研究生院落地生根——研究生院首届1000余名学生入学后便采取“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年在研究生院集中学习基础课和公共课,并接受基本实验技术训练;第二阶段,到研究所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实践,完成研究生的科研论文等。
当时的李家春正值盛年,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生院成立的第二年,物理系主任就找到李家春,问他是否愿意给研究生上课,李家春一口答应了。
李家春记得自己的导师郭永怀曾说,要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兴旺发达,光有少数老专家是不行的,必须不断地培养成千上万的后继者。“他常把自己比喻为一颗铺路石子。我们也一样,要为我们的下一代铺路”。
李家春不是“独行侠”。一线科学家上讲台,是国科大的传统,更是中国科学院优秀科学家的情怀。曾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从建校开始,坚持授课近30年,89岁高龄仍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国科大校长李树深院士在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成就一所大学的,从来不是高楼明舍、锦屋华堂,而是那些潜心治学、执教育人的学术大师。4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走上讲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代代绵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科教融合”正式提出是2012年9月6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院士在学校的第一次工作会议报告中,将国科大的办学理念凝炼为16个字:“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白春礼说,“科教融合,这是国科大的优势;育人为本,是国科大的责任;协同创新,是国科大的特色;服务国家,是国科大的价值。”具体来讲,国科大将同中国科学院下辖的100余个研究所“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有人比喻,“科教融合”模式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国科大如同两只手,以前是双手合掌,现在则是十指交叉而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简称“电子所”)科教融合办公室主任卢葱葱说,2014年,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简称“电子学院”)成为第一批科教融合学院,由电子所主承办电子学院,所长吴一戎院士兼任电子学院院长,12家中科院研究所和国科大校部共同承办。目前,电子学院设立了3个系和26个教研室,相关学科实力强劲研究所的研究室承担教研室建设。
“虽然以前也在进行科教融合,但力度没有现在这么大。比如把研究所的所长任命为学院的院长,那就可以调动研究所更多资源投入教育中去。”吴一戎说。学院刚成立,吴一戎便在学院开展了一次小型讨论——科研和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是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的。”在吴一戎看来,教育是个良心活儿,应该托举起更多年轻人,使他们有更大的成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爱”。
2015年,为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建设,电子所专门成立“科教融合办公室”,原人事教育处处长卢葱葱调任办公室主任。与此同时,吴一戎院士认为,当前科教融合重点工作是优化集中教学。在调研分析十余所全球知名高校相关课程设置基础上,他牵头对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新课程体系设计,合并相似课程,停开教学内容过时的课程,增开了一批最新的前沿课程。卢葱葱记得,那一两年间召开数十次教学研讨会,每次吴一戎院长都参会并主持课程体系梳理。多番磨合下来,仅2015-2016学年,电子学院停开24门课,新增29门课,逐渐形成三个一级学科的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含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短学时类前沿讲座约120门专业课程。
电子学院通过完善业绩评价和利益导向等措施,吸引一大批杰出的一线科研人员走上讲台,从知识的创造者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吴一戎在全院开展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督导,大力度治理首席教授“只挂帅不出征”现象,以保证教学质量,“讲得不好要改进,改进不了就撤换,再大的头衔也没用”。
目前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共组建39个“科教融合”学院,并对各学院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全面的“升级换代”。
每个学生的课表都不一样
国科大硕博连读生许文嘉告诉记者,2015年来到国科大,像是走进了一座丰富多彩的学术殿堂。“所有学院的课程都是打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研究的方向自助选课,每个人的课表都不一样。”
在国科大,有中国科学院100多个研究所做科研的起点,有一群随时可以拉来进行学术讨论的同学,有一支约3000人的高水平授课教师队伍,包括153位院士、460位“杰青”,有人调侃说,在国科大站在走廊里往墙上敲钉子的人、坐在食堂角落里吃饭的人,都有可能是一位泰斗级的院士。“像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做科研,看得更远,走得更快更远”。许文嘉说。
国科大学生张云芳博士刚一毕业,就被陆军军医大学聘任为独立PI(Principle Investigator,意为学科研究员、学术领头人)、博士生导师,拥有自己独立的200多平方米实验室、300万元的启动经费和研究团队。
截至今年7月,国科大累计授予16万余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80%博士毕业生在教学科研单位工作,108名毕业生当选为两院院士,约四分之一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国科大毕业生,成为“留得下、靠得住”的国家科教事业骨干力量和领军人才。
在国科大常务副校长王艳芬看来,“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并非国科大所独有的、不可复制的经验,“现在大学已经发展到了科教融合和产业融合的阶段,‘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国际趋势。只不过国科大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