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热播的《风味人间》,让观众认识了一个“能熟练使用筷子”、精通中餐厨艺的英国姑娘,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镜头中,她从头到脚活力满满,笑盈盈在成都菜市场里左瞅瞅右尝尝,操着四川口音问:“师傅,这是啥子海椒?有没有二荆条?”“喔哟,香得很!”
探访郫县豆瓣酱的制作工艺,动手做麻婆豆腐,在成都街头喝茶闲聊……洋妞活脱脱是个直爽乐观的川妹子。
扶霞·邓洛普是英国牛津人,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1994年,她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赴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
一不小心,这英国姑娘成了“舌尖上的川菜大学”优秀毕业生。不仅很能吃,还很能烹饪,她到处去“苍蝇小馆”后厨偷技,还花了3个月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我11岁就告诉中学老师,我长大以后要当厨师。老师笑我,因为我考试考得好,学习学得好。可是我一直最爱的是做菜”。
扶霞·邓洛普的“舌尖寻宝”可不局限于川菜,她全方位研究中国饮食文化逾20年,著有《川菜食谱》《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鱼翅与花椒》等作品。
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鱼翅与花椒》中文版,让国内吃货读者彻底“崩溃”了:这本书过于下饭,深夜尽量不要翻开此书,否则会发生很可怕的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是扶霞·邓洛普的好友,评价她是自己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最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带着好奇心,扶霞在东方的食物丛林探险,对纷繁的风味从陌生到甘之若饴的旅程,让她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中国,她笔下生动有趣又不乏精准的记述,也让我们这些本土研究饮食的人受益良多”。
扶霞·邓洛普看到,许多独在异国的外国人会严格坚持本国饮食规矩,在家做故乡菜吃,“或许这样比较安全”。“吃别国的菜,是很危险的,一筷子下肚,你就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归属、动摇最根本的身份认同。这是多大的冒险呀。”
不远万里来中国的扶霞·邓洛普,却很骄傲地告诉全世界:“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英国女孩,去了中国,啥都吃了,后果嘛,有时候还真是令人惊讶呢。”
从进入四川起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食物有多么古怪,一律来者不拒。每一道食物,都是“东方食物丛林”的奇异冒险,她乐在其中。
扶霞·邓洛普数年来都得到中国朋友的热情相待。“特别是四川,非常开放、包容的一个地方,有可能人家不知道我是那么认真,不可想象我以后会写书,只是因为我爱饮食,爱做菜,所以要学习”。
扶霞·邓洛普有一次去乐山,问一个餐厅老板可不可以进厨房学习。老板很意外,然后说:“如果你要进,必须证明你的技术,你进厨房做一个麻婆豆腐吧!”“我找了一些原材料,在很多厨师面前烧了一个麻婆豆腐,他们说:‘好的,正宗的,欢迎你进来学习!’这是一种交流。”
川菜是起点,扶霞·邓洛普在中国美食版图上走南闯北,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深山到扬州古城,从恢宏庄严的北京到时尚现代的香港。用她的话形容,中国,已成为难以改掉的“积习”。
扶霞·邓洛普研习中华料理的渠道,来自民间厨房,也来自承载饮食文化的书。比如她看《吕氏春秋》,“描写了中国美食的灵魂,真的不得了”;看宋代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写到吃素,吃叶菜,从书名到内容“都很有现代的感觉,表明中国美食家很早在思考现代人感兴趣的一些东西”。扶霞·邓洛普还喜欢读袁枚,认为此人性格有意思,以及其对美食的描写、思想理论,都是能沿用至今的珍贵资料。
扶霞·邓洛普写《鱼翅与花椒》时,并没想到以后会在中国出版,“那时候我的读者都是西方人,我的目的是让西方人更了解、更欣赏中国的美食……只有这个目的”。
“简单的番茄炒鸡蛋、蒜蓉炒菠菜、鱼香茄子,对外国人来说是非常好吃的,而他不知道怎么做;现在很多西方人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或环保的原因,要少吃肉多吃蔬菜,不知道怎么办。我告诉他们,你可以跟中国学习,不但身体更健康、更经济、少吃肉,而且可以做得非常好吃。”
扶霞·邓洛普强烈意识到,文化沟通的问题,不单是语言翻译的问题。“你们饮食烹饪有很多观念,比如做一条鱼要去腥味,做羊肉要处理它的膻味,西方人没有这个观念;刀功在中国厨房非常重要,而在西餐里没有那么重要。一般的翻译不一定会推广中国饮食文化。”写书,是一座桥梁,同时她也愉快地看到,越来越多英语流利的中国年轻人去国外开餐馆。
扶霞·邓洛普笑称,她现在了解川菜可比了解英国菜多!有一天,四川的师友向她请教英国饮食文化的问题。“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No,不是我的专业,可是我学了20年川菜和中国饮食文化……我希望别人可以给你们介绍英国菜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