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青联、青科协赴山西灵丘开展扶贫活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2月10日   03 版)

    本报讯(实习生 刘开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立红)12月5日至6日,“2018年青联、青科协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在山西省灵丘县举办。此次扶贫活动不仅向当地捐赠价值58.5万元的物资设备,而且在教育、产业、医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

    灵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角,大同市东南角,位于京津冀经济圈的边缘,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自1998年团中央定点帮扶灵丘县以来,全国青联先后5次走进灵丘开展慰问帮扶活动。

    12月6日,在当地唯一的高中“灵丘县一中”,全国青联委员、中青科协理事、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导航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被誉为“北斗女神”的徐颖研究员和全国青联第十、十一届委员、知名媒体人吴永强,分别作题为“北斗和青稞的成长之路”和“少年心事当拿云——漫谈文化自信与青年发展”的主题报告,并与千余名师生亲切互动。

    “无论何时何地,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精神永恒不变,今天即使只能影响到10个孩子,让他们对科学精神有了解,也十分值得。”在向近千名高中生科普了北斗系统导航的前沿知识后,徐颖表示。

    中青科协理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和地理研究所工程师王猛和中青科协会员、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输支护机械研究所副所长、输送机械研究所所长王赟分别以“认识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和“煤是怎么挖出来的”为主题,为当地初中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全国青联常委、北斗国星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永涛捐赠1所科技小屋,将为当地学生探索科学奥秘、进行科学游戏、开展科学实践课带来极大便利。目前“科技小屋”项目团队正在进行选址确认,后续将对当地科学课教师进行操作培训,并为学生上科学示范课。

    “扶贫不仅是经济扶贫,还应是精神扶贫。”灵丘二中的地理课教师、团委书记赵常青感叹,“一次讲座,足以埋下科学的种子”。

    同天,在灵丘县红石塄乡边台村,村民挤满了一间临时板房。来自山西省青科协的医疗团队,与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的多名专家,为200余名村民进行现场义诊。全国青联常委、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海为当地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常用药,此外,山西乾通新能源开发集团党支部向边台村捐赠价值两万元的药品。

    而另一队医疗专家则在灵丘县医院开展“医生的人文修养与哲学理念”和“慢性肾脏病的防控策略”的医疗培训讲座,以及教学查房活动,以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

    “授之以渔”的思路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曾11次参加扶贫活动的全国青联委员、中青科协常务理事、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双卫兵介绍,“我们在一次次的扶贫中发现,在农村,疑难杂症专家、高端医疗设备难以发挥作用,90%来义诊的村民都是看普通病症;有的羊肠小路甚至连带来的B超机器都送不过去,而县级医院则更需要技术帮扶。”

    活动期间,山西省青联与边台村驻村第一书记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助力推动农特产品销售。青年专家毛杨毅、张元庆、梁茂文等分别以“高效养羊技术”“肉牛养殖技术”技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山西省青科协会会员为农技培训讲座参与人员发放畜牧养殖业疾病防治宣传手册,通过产业技术帮扶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青科协常务理事张国华所在单位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向灵丘县龙渠沟有机社区捐赠农家书屋1间。

    此外,青联委员、青科协会员及青年专家还组织考察灵丘县域经济、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及乡村旅游,召开灵丘经济社会发展及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会。与会专家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重点围绕产业、教育、医卫、旅游等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言献策。

    当天,山西省青联、大同市青联部分委员还走进灵丘县重点帮扶贫困户,与34户贫困户结长期扶贫对子。

    据悉,本次活动由全国青联秘书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青联主办,共青团大同市委、大同市青联、中共灵丘县委、灵丘县人民政府承办。全国青联委员、中青科协会员、山西省青联委员、山西省青科协会员、大同市青联委员以及教育、医疗和产业方面的青年专家等60余人参加此次扶贫活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2月10日 03 版

小芋圆盘活脱贫大产业
青联、青科协赴山西灵丘开展扶贫活动
全国互联网企业团建工作推进活动启动
铜陵:聚三类资源 破团建瓶颈
北京“一号改革”揭开城市精细化治理新篇章(上)
全国青联召开十二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
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
哨响人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