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小黄车驶进了“至暗时刻”。
从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迁出、陷入债务危机、押金难退款,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曾经靠资本与摩拜角力的ofo小黄车,历经沉浮,站在了生与死的转折点上。
在此之前,共享单车第一梯队里的摩拜单车得到了美团加持,得以持续运营,哈啰单车、小蓝单车也得到不同的资本注资。但更多的行业追随者早已石沉大海。
共享单车用“烧钱”占领“地盘”,它的走向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没想到曾经的领军者会这么快没落。”ofo小黄车开始褪色,许多人开始思考,曾经“高光”的共享单车行业为何这么快“黯淡”?
为退押金打19通电话
在打了19通客服电话之后,栗佳(化名)终于拿回了自己199元的ofo押金。
一个多月前,她在微博上看到ofo押金无法退还的消息,觉得“苗头不太对”,想赶紧把自己的钱退出来。
随后她按照ofo页面提示退款,但四五天过去,她的退款申请始终没有被处理。和客服联系后,她被告知退款申请的处理时限已延长为15个工作日。15天过去后,栗佳再次拨通了手机,“人工客服根本没人接,”她索性打到“保险备案”那里,希望接通的概率能大一些。
过程很波折,“保险备案”线路接通后,电话多次被挂断或无人接听。不到一个小时,她先后打了十多通电话。直到第14次,听筒终于接通。
“我非常坚决地告诉客服,今天一定要拿到退款,否则会一直打电话”,和许多人选择被动等待不一样,栗佳在退押金上很坚持,“我觉得押金是被企业扣住了,越晚会越难退。”
经过沟通,一个半小时后,199元的押金终于退回到了栗佳的账户。为了拿回押金,她前前后后拨打了19次电话。这并不是她第一次退ofo的押金,今年7月,她曾提交过一次退款申请。“当时秒退,没想到后来这么艰难。”
在退押金的过程中,一位曾经因酷骑单车破产以致298元押金“打水漂”的用户告诉记者,自己实在不想为退押金付出太多精力,“只能自认倒霉了”。如今她在ofo的押金退款上,也迟迟没有下文,“申请退款一直没成功,给客服发消息,没有人回,打电话也是占线。”
“从目前的押金状态看,ofo在资金使用上可能没把用户押金和自有资金分开。”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去年酷骑、小蓝等单车公司发生的押金困境,未能让一些企业警醒。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共享经济的投诉量在2018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共享单车投诉量占比最多,达67.5%,问题最多的就是“退押金难”,占比高达71.8%。
某地方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去年帮助消费者追讨酷骑单车押金款的过程中,约谈酷骑的工作人员时,对方说公司没钱了,钱都买车了,车都在大街上,“甚至不愿意再接受调解。”在该人士看来,同质化的竞争下,企业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把资金和用户押金用在单车购买上,快速投放到市场。但共享单车就像1米深的河,在过河竞赛中,无法持续获得风投青睐的单车企业,身高缩到1米以下,走着走着就被淹死了。
资本也是有责任的
尽管商业模式的创新终究都会走入挤泡沫和大浪淘沙的阶段,但共享单车的泡沫破得这么快,曾经的领军企业先后陷入困境,是许多人没想到的。
许多去年发布的共享单车报告,一度认为2018年之后的五年里,共享单车市场将保持继续上涨的势头。早期,一台ofo车的造价远低于摩拜单车,“从成本上看它是有一定优势的。”朱巍认为,ofo“高光”的时候,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让“规模经济”的作用凸显,“投放量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一辆车的成本可能一个月就收回来了。”但这种规模扩张是有一个“度”的。“共享单车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这种开放又充分竞争的背景下,只有把对手打败或通过合并,才能避免一直用非理性的烧钱方式来扩张。”
ofo投资人朱啸虎曾觉得ofo和摩拜之间三个月就能结束战斗,但这场仗远比大家想的要漫长。今年4月,当美团伸手摩拜的那一刻,ofo的前路就开始面临巨大变数。对于ofo的发展,有人评价其一心想用数量取胜却轻视了内部团队管理,有人认为创始团队没有抓住此前的合并机会,活生生把自己逼进了困境。
用户并不清楚一家企业的“内幕”,但却对单车质量最有发言权。一位曾经的小黄车“迷妹”表示,单车刚进入北京时,她最早“站队”ofo,那一抹黄看到就很暖。但接下来却让她大失所望,第一次在街头上找小黄车,“找一辆坏一辆,最后不得已骑了它的‘友商’(竞争对手)。”
关于ofo的损坏率高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是ofo的市场基数大,有人恶意损坏,但也有人质疑其质量本身不过关。“ofo的损坏率会导致它后端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Dfunde合伙人杨林苑曾参与共享单车项目的投资考察,在他看来,共享经济本身就是一场资金较量,“没资本,这仗没得打。”
他从用户的使用习惯分析,认为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下,用户的忠诚度不会很高,也没有人会在两个以上的单车平台交押金,“产品本身不足以决定谁能胜出。”杨林苑觉得,卷进共享单车赛道的创业者很多都不懂运营。当年,一家智能单车创始人曾和他见面,两人聊起过投资的可能。
前50分钟的谈话,杨林苑很心动,“他们的技术是强项”,但最后十分钟的内容却使这场投资成了泡影。这位创业者表示他们也要去做共享单车,“我立马兴趣全无”,杨林苑细问关于共享单车的看法,发现他对共享单车市场的思考太浅了,“还没想明白。”他又问起这位创业者能否做到市场第一,得到的答案是“不能”,但还要“进场”,原因在于他认为这些单车无论如何都还会是资产,并不断念叨着“市场钱很多”。
杨林苑不看好这家智能单车企业的未来,但身边却有朋友投了钱。结果,不到一年,这家企业就遭遇困境。
当到了一个投资顶峰,没有得到预期回报的时候,投资人有时宁可断臂止损,也不会和创业者一起等死。
2016年,共享单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投资界有很多人认为共享单车虽然是模式创新,但不失为一门好生意。“单车的使用原理很简便,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成本去培训用户,容易被大众接受,容易转化流量。”杨林苑告诉记者。
此外,这种短距离出行工具能解决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进一步开拓了移动支付的新场景。“移动支付行业的获客成本非常低”,杨林苑表示,单车为出行领域贡献了大量的数据,产生了更多新的可能。
“这是一条很好的赛道,当时有投资人判断好的话可以从中国覆盖到欧洲。”城市里的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口口“吃掉”送到嘴边的融资。但显然,许多投资者并没有预见共享单车的泡沫给城市带来的弊端。
“资本是有责任的”,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去“复盘”,杨林苑认为这里面既有价值也有教训。在很短的时间聚集过多的资金,导致过度的竞争造成了资源浪费,“单车围城”造成“垃圾如山”,给城市管理者添“堵”。“资本逐利没有问题,但要考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他看来,机构投资者要做平衡,“片面逐利会带来很多问题。”
在和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者交流的时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蔡红发现,一些年轻的创业者是很有情怀的。但是走到一定阶段,企业的管理层有的会被资本架空。“企业要有价值理念,不是短期的赚快钱,而是要往构建一个产业的长远目标看,让行业变得更加健康。”
这个市场不会再那么亮了
对于过去三年共享单车的行业变局,从事自行车生产十余年的樊宇(化名)深有感触。
“不可否认,共享单车的技术和智能硬件拉高了自行车生产行业的整体水平。”在他看来,一些大型的共享单车企业选用的材质造价高,确实比过去的普通自行车好很多。
2016年,被人视为“夕阳行业”的自行车行业吹响了冲锋号,做山地车、普通自行车的大企业,纷纷调整生产线,接共享单车的订单。“大厂商能接到摩拜、ofo这样大企业的订单,然后分给一些小企业。”
共享单车“受宠”的时候,连上游的供应商都跟着“吃香”。“谁家要是接共享单车的订单,利润是普通自行车厂的两三倍。”樊宇说,市场火爆的时候想买个常规零件都买不到。
原有的上游生产格局慢慢发生了质的变化。大企业有接不完的订单,一些生产普通自行车的小企业因为生产规模和条件达不到共享单车企业的要求,订单越来越少,“一个全铝的刹车手把的价格从七元降到两三元。”
随着部分企业的资金链断掉和一些城市发布单车“禁投令”,一些车厂的库房里开始堆满卖不出去的单车。城市里那些破损的自行车在樊宇眼里,更是没有什么可回收利用的价值,“一大堆新车等着往外投呢!”
还有不到两个月就是春节,往年到了这个时候,正是整车厂商接订单的高峰期。但如今,很多厂子早早关门,“大家之前对共享单车都太乐观了。”樊宇告诉记者,当时也有企业觉得共享单车是一阵风,但更多的人怕自己被落下。
共享单车走下风口后,樊宇选择离开天津,去往山东。这不仅仅是城市之间的切换,更是不同领域的选择。“去做(自行车)出口了。”做国外市场已成为一些整车厂商不得已的选择。
有人说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夕阳行业,但在樊宇看来,消化掉目前的存量后,这个领域还是有市场需求的,“只是不会再那么亮了。”
共享单车无法成为大海中的一艘巨轮
经过一轮又一轮洗牌后,共享单车已经从规模扩展的阶段走向了一个新阶段。ofo小黄车一直在做各种商业变现的尝试,拓展咨询窗口、同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等等;哈啰单车最近开始拓展网约车业务。
但在一些人眼中,共享单车想要变成大海中的一艘巨轮,可能性已经不大。朱巍指出,一些共享单车企业认为自己能形成一个新的生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覆盖其他出行领域。但从现在的格局来看,共享单车只能做其他生态平台中的一环,“想自己做大已经很难了。”
被美团全资收购的摩拜成为腾讯系的一员;哈啰单车成为阿里巴巴生态链条上的一环;滴滴出行有青桔单车和小蓝单车。“这种模式创新虽然有流量的入口,但没有形成商业闭环,变现能力还很弱,只能成为大生态下的一个小环节。”创客共赢基金创始合伙人李建军认为,ofo想要独立生存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从目前来看,被整合、去补别人短板的可能性更大。
共享单车未来的价值增值空间在哪儿?作为一家证劵公司的高级经理,裴虹博认为以后的增长点是完善其他出行平台的产业链,而资本要用在提高服务上,改善用户体验,“客户评价的不仅仅是自行车的质量,还有服务质量。”“共享单车不能用互联网思维运作,它是物联网时代的产物”。一位共享单车行业人士指出,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运营物联网产品,不考虑产品技术本身是行不通的。
朱巍从法学角度提醒共享单车企业首先要“依法经营”。“共享经济核心不在于资本,在于消费者,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运营产品。”“细分领域是这个市场接下来的机会”,一家共享单车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所在的公司正准备布局高校,而旅游市场也是大家正在争夺的领域,一些单车已经在一些景区里投放铺设。
李建军认为,共享单车不会再如网约车一般,出现一家独大的格局。首先监管部门就不能同意,而共享单车背后所代表的各家互联网公司的资本力量,更是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格局划分。“通过这种模式创新,进而想做成一个生态和达到垄断,未来会越来越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宁迪 实习生 司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