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将“创新基因”深植校园文化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通讯员 耿月 王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2月11日   10 版)

    前不久,来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女生刘楹楹,凭借作品“一种基于复合微生物絮凝剂的智能景观水修复系统”,荣获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

    她的作品关注的是水污染整治,通过控制水面上的浮床,以此实现效果最大化。传统浮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冬天时由于低温,植物容易死亡,浮床效果不明显;二是浮床不能大面积移动,修复能力有限;三则是公众参与度低,对浮床工作的了解甚少。

    刘楹楹的团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设计出了三个模块:水体修复剂、在线监测和自动投料装置、公众参与系统。

    水体修复剂是这个作品的核心模块,刘楹楹研究的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可以从含油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并分离出来,与传统浮床结合,提升水体修复效果,克服低温环境下,因植物死亡而无法修复水体的弊端。

    此外,他们还在浮床上增加了在线监测和自动投料系统,这有利于实现景观水修复的智能化。通过增加动力系统和定位系统,实现了浮床的可移动性,大大提高浮床的使用效率,降低修复成本。而全自动化运作解决了传统修复系统过于依赖人工、处理时效长的问题。

    他们自主开发了名叫“碧水卫士”的App,引入“互联网智慧环保”的概念,通过App就可以实时了解景观水质状况,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积极性,解决了传统景观水修复系统缺乏公众监管和参与的难题。

    据介绍,该成果已应用于水环境修复实践,并取得了政府和企业的应用技术证明。每年清理河道时,清淤成本很大,这个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可以使底泥在两个月内自动分解,大大降低清淤成本。

    以1000米河道计算,与传统工程费用、效益和净现值进行对比,采用本作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为75.64万元,比采用传统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约22.63%的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他们的项目被苏州一家公司“相中”,双方已签订协议投入使用。

    获奖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一次在学校河道里进行浮床入水实验时,浮床突然失去了控制,漂浮在河面中央。这时候,团队里的男生几乎没有考虑,便跳到低洼处,将浮床打捞上来。

    参赛前一个月,浮床设计完成后,团队将线路用保鲜膜一层一层包好,反复进行了不下20次的入水试验。

    在团队成员看来,刘楹楹是个对自己要求极为苛刻的人。水体修复剂的实验,经历无数次反复配试,才达到这个效果。获奖对刘楹楹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节点”,她希望自己能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如今已准备参加专升本考试。

    获奖也离不开学校多年来的创新氛围,学校很支持像刘楹楹这样的学生走入实验室。值得关注的是,学校从200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开始,就迈出重要一步——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如今,科技节已举办18年。首届科技节举办时,就吸引了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许多同学的发明设计有了展示的舞台,很多教师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厚功力”也开始登台亮相。

    近些年全国掀起的创新创业热潮,让该校科技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认为,“以前的路子走对了”。据了解,每年的科技节都有不同主题,今年主题是“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强调将科研创新目标定在“强农富民”上。活动“战线”很长,1个多月时间,每个二级学院都会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论坛。

    多年来,学校鼓励师生深入农村基层“寻找灵感”,也创造平台和机会,让师生们“沉”下去:“院区结对”为乡镇针对性解决农业“疑难杂症”,“培养青年职业农民”,为地方政府积累“乡土人才”……为此,学校“应用型创新”成果不断,类似刘楹楹这样的学生也不断涌现,在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通过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创新大赛,打造全年关注、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创新创业氛围,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将“创新基因”深植校园文化。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通讯员 耿月 王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2月11日 10 版

从“高光”驶向“黯淡” ofo小黄车带来的警示
挑战是投资和创业的最好机会
将“创新基因”深植校园文化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