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支持“增负” 中国大学生从他律转向自律
大学本科的教育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不久前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使得如何提高我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话题更是成为业内外讨论的焦点。
不过,更让笔者欣喜的是本报刚刚完成并刊发的一份调查,调查中,85.5%的受访本科生认为大学里的“水课”多,近九成(88.0%)的受访大学生支持给本科教育“增负”。
为什么欣喜?
这样的调查数据在告诉我们,中国的大学生正在从“他律”走向“自律”。
近些年,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从单调的备战高考的氛围中解放出来,生活中不再有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束,过上了放松甚至放纵的生活:逃课、沉迷于网络……
一位高校辅导员曾经这样对笔者说:无论什么样的考勤制度,学生们都能找到空子可钻,最后不得不在上课时间去宿舍找学生,而在宿舍里经常能看到的场景是,男生打游戏、女生狂追剧。
其实,考勤制度也好、去宿舍直接抓人也好,都属于“他律”,就像唐僧给孙悟空念的“紧箍咒”,虽然有很强的威慑作用,但是被约束者也会由此产生或消极或反抗的情绪。果不其然,那些被拽进教室的学生,又成为“低头族”和“趴桌族”。这样的课堂如何能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水课”太多,提出应该给自己“增负”,这相当于主动给自己戴上了“金箍”,开始走上了自律的道路。
虽然欣喜,但是笔者仍然有些许无奈。从他律走向自律绝不应该是大学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在一个人的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应修完,但是,嘟囔着“紧箍咒”的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替着一点儿都不放手,一直没给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选择的机会。
好在,一场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已经开始,但愿那些本该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必修课”,都不再拖到大学去完成。
“牛奶倒水沟”视频批评且慢
最近,一段名为“湖南贫困县学生把营养餐牛奶倒水沟”的视频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在这段视频中,数名小学生蹲在室外,将手中的牛奶倒入水沟,流动的水已经呈现出了乳白色。
视频所涉学校的一名负责人后来回应说,学校每天发饼干和牛奶,学生们倒掉的牛奶是已打开过包装,喝不完的剩余牛奶,校方不建议学生把牛奶带回家,怕放过期有健康隐患。
视频一出,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毕竟学生的健康更重要;不过也有很多人表示了愤怒,“免费的牛奶就可以倒掉吗?”还有人觉得学生的这种行为“辜负了人们的爱心”,甚至有人说这些孩子“泼出去的不仅是牛奶,而是美德”……
应该说发表评论的绝大多数人应属于与事件本身相隔甚远的“看客”,谁也无法还原短短十几秒钟视频的前因后果,因此我们很难判断是非曲直,但是很多愤怒的人却批评得理所应当。
不错,但凡一件事与贫困县连在一起的时候,讨论者常常带出一种高高在上,似乎只要受到了捐助,受助者就要按照捐助者认为的样子活着。
笔者曾经在云南大山特困地区里的一所小学短暂地停留过一个星期,当时是9月底,新学期刚刚开始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助正在涌向那里。那些天里,笔者经常看到孩子们一会儿每人背上一个小书包一起面向镜头比着V,一会儿人人手拿画笔向着镜头齐声大喊“谢谢你”。而当他们不再面向镜头时,那个书包也许根本不会用,因为开学的日子会有一大批书包集中到来;画笔也不一定会用,因为有些孩子根本不喜欢画画。
这些孩子知道当要面对镜头时他们就应该是“心怀感激”“满心欢喜”的样子。但是,爱心只能照单全收吗?如果送到手中的正好是他们不需要的应该怎么办?
我们在教育孩子们应该知恩图报时,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们的生活留有空间,让他们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拥有不喜欢的权利,而不是让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活在道德绑架中,每天要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受到谴责。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