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湖地区有着130余年的采矿历史。2011年,为改变潘安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徐州市、贾汪区两级党委政府决心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打造潘安湖湿地公园。
2013年8月,为满足塌陷地治理工作需求,贾汪区成立潘安湖街道,下辖6个村、3个居委会,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2.56万。贾汪区结合塌陷区积水面积大、塌陷深的特点,采用江苏省首创的“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模式,将百年煤城变成了拥有7000亩开阔水面和4000亩湿地景观的生态公园,完成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转变的缩影,推动转型发展的丰硕成果。
依靠“三步举措” 开启转型引擎
创新整治理念,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针对潘安湖地区塌陷地范围广、深度大且塌陷程度不一的特点,遵循“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的理念,按照“四位一体”建设布局,综合分析塌陷区的现状、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科学划定农业区、生态区与建设用地区,贾汪区运用“挖高填低、挖深填浅、耕作层剥离、分层交错回填”等土壤重构技术,通过平整土方、填方、表土剥离、坑塘整修、河道清淤等方法,对采煤塌陷地区进行了全面综合规划。
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区。针对塌陷地的形状、土壤类型、地层结构、稳沉程度、积水深浅等不同情况,坚持塌陷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科学规划潘安湖地区的桥、涵、闸、站、渠,精心实施受损土地修复工作,将低产田甚至是绝产田,整治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效农业示范区。
挖掘土地潜能,缓解用地指标压力。采用复垦置换、增减挂钩的形式将有限的建设用地整合起来,用于新城区建设和工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合理统筹破产企业的建设用地,通过转让、安置职工、置换等方式将土地重新利用起来。
拓宽融资渠道 破解资金瓶颈
潘安湖湿地公园是贾汪有史以来单体投资较大的项目,尽管有政府的扶持,但资金缺口依然很大。贾汪区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多渠道融资,保证了项目正常实施,使湿地公园的整体资产和运作进入了良性循环。
保障先行一步 扎牢民生之网
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整治工程,一方面再造了绿水青山,另一方面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带领下,辖区各村(居)依托潘安湖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优势,加快村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原来的传统农业变为高效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服务业。
截至目前,潘安湖地区已发展出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业态10余种,培育乡村旅游特色村8个,开发特色旅游产品300余个。现在的潘安湖地区已经形成了“美在潘安、富在百姓”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转型发展经验 开创潘安湖地区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潘安湖地区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回顾近年来的转型之路,真切感受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作为加快融入市区的前沿阵地。在向西溪、溱湖等先进地区学习的同时,结合潘安湖自身条件,打造更有特色的景观,在规划设计、队伍选择、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间上都制定了更高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将每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量化,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执行力落实在干事创业的具体过程中,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推进制”。对每个项目,每个工程从立项开始,对图审、招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的监管。
三是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中的各项工程都是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复杂的条件下实施的。为确保工程序时,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基础上,对每一项工程的时间、进度均实行“倒逼制”,严格限时完成。仅用一年,核心区5平方公里范围内,种植大型绿植16万棵,水生植物种植796万株,主要岛屿基本成型,主体建筑初具雏形。环湖道路、各种市政管网只用了3个月就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