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鲁家村,裘丽琴每天要拎着满满一桶厨余废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倒掉。因为她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道,村里没有垃圾箱,村民们对乱扔垃圾、污水横流的场景习以为常。
15年后,裘丽琴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颁奖仪式,她对着麦克风激动地说:“我是浙江农村一名普通妇女,家里开门是花园,全村是景区。”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家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的裘丽琴是浙江5657万常住人口中的一员,鲁家村的变迁也是浙江省2.7万个村庄变迁的缩影。
浙江农村这场巨变,源自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部署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今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了浙江省“千万工程”,评语是:“千万工程”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曾经钱多污染也多
顾益康是浙江省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20世纪初曾任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参与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调查研究工作。
2002年前后,浙江经济粗放式发展让省内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可是,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生态环境差,污水多、垃圾多、苍蝇蚊子多,老百姓怨气也大。顾益康说:“调研跑了11个地级市下辖的几十个村,几乎都是垃圾围村,找不到一个示范村。”
嘉兴市海盐县青莲寺村,曾被称为“猪三角”。村委会主任王陆军介绍,全村2490多名居民,年出栏生猪10多万头,违章建设猪舍18.5万平方米。一头生猪的排泄物相当于5~8个人的排泄量,导致全村22条河道淤积发臭,来不及处理的病死猪也被扔到河里。
在浙中浦江县,密集的水晶加工作坊产生的玻璃晶体悬浮物和废渣,也致使全县出现了462条“牛奶河”、577条“垃圾河”和25条“黑臭河”。县长丁政介绍该县农村曾经的“痛处”——村里到处是被污染的水,流出县域的断面水都是劣五类。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生态处处长邵晨曲在该省农村听到最多的是,在城市打拼的小伙子们经常同家里老人说,过年不回家,因为村里太臭了,女朋友带不回来。
通过调研全面掌握省情后,浙江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并不能给群众带来幸福感。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作出了“建设生态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两大战略决策,深刻地改变了浙江乡村的环境面貌和发展方式。
不让老百姓出钱,改变生态环境
消灭污水和垃圾围村,是浙江打开农村发展困局的突破口。顾益康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出发点就是,不让老百姓出钱,改变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鲁家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说,过去村庄环境实在太差了,他们花2000元请了一支由村民组成的保洁队伍,用7.5万元清运村里堆积了几十年的垃圾,这些资金后来由上级政府以奖代补给了村里。
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吉县就不断探索和实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模式和技术。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介绍,全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设施3000余座,覆盖135个村65620名居民,实现规划保留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相比之下,浦江县、海盐县等地围剿农村污水的斗争更为激烈。浦江县大畈乡党委书记张华说,建光村曾是县内水晶产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村里465户人家就有165家水晶加工作坊,空气中弥漫着水晶加工的粉尘,池塘和村江水都是一片乳白色。
“再也不能让村民们坐在垃圾堆上数钱、躺在医院里花钱了。”丁政说,浦江县2013年打响了五水共治的“第一枪”。1000多名县乡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巡查队、突击队,对全县违法经营户、污染物偷排经营户等发起多轮集中整治执法行动。
在这场事关农村环境决战中,浦江关停水晶加工户约两万家;关停印染、造纸、化工等污染企业300多家,低小散养殖场671家;共有789人因环境违法被依法处理,其中行政拘留288人、刑事拘留59人,一举消灭县域内各类“牛奶河”“垃圾河”。
“要改变几千年农耕社会中人畜在村里共生活的方式谈何容易。”邵晨曲说,浙江“一刀切”禁止农村散养生猪,把生猪请出农民的生活居住区,专门安排到规模化养殖、工业化治理和达标排放的饲养园区。
起初,老百姓对这项禁令有抵触情绪。在海盐县青莲寺村规模饲养生猪近20年的陆建明坦言,自己当初横不下心来拆猪舍。
街道和村党员、干部三番五次上门做思想工作,陆建明最终拆除了6800平方米的猪舍,再通过流转500亩土地,转行当起了家庭农场主,现在经济收入不亚于养猪。
海盐县农业经济局副局长时旻涛说,该县最高峰时年生猪存栏量66万头、年出栏量达180万头,产值10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通过设置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许可养殖区,全县生猪存栏量下降至4.2万头,且进行规模化养殖,猪粪污泥运到有机肥厂做原料,猪尿沼气化处理再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
每年夏至,温州市下辖的瑞安市陈岙村都要组织村里孩子进行“村与树”的警示教育。因为多年前,村民们建起的电镀厂、冶炼厂,让小溪生物失去了生存环境。村里经济发展以后,大家醒悟过来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持续发展,拆除了违法建筑,把工厂搬离了村庄。
3000多万名农村居民受惠
“浙江不刻意追求GDP的增速,宁可增长速度慢一点,也要为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留下足够空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说,从2004年起,浙江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行动,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环境质量发生明显的改善。其中,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水环境问题,该省已累计消除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全面消除劣五类水质断面。
这是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重要成果之一。2002年,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目标。2010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2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在提升环境质量上要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
同时,历任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担任生态省建设、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全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推动、部门协同、社会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做到上下同欲、接力传承、久久为功。
“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代表的中国发展与联合国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与中国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全对应。”浙江省政府副省长彭佳学说。在这一过程中,浙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3000多万浙江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