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满山坡茶树赚不着几个钱的日子,罗神坤过了11年,这位40岁的苗乡汉子一直不明白,都说村里生态好,几十公里外的村子也能种茶致富,为什么自己一直在为脱贫苦苦挣扎。
罗神坤的疑问是当地村民心中普遍的困惑,从2007年开始,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的部分村寨开始发展种茶产业,丹寨距离名茶都匀毛尖的核心产区不过50公里,山坡上云雾缭绕,气候和土壤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每年春季,村民们采下茶树上新发出的芽尖,交给商贩,商贩再把茶青拢在一起,按等级卖给茶厂。
“只采春茶,靠‘芽’换点钱。”罗神坤说,茶树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休息”,人也没多少事做,兜里有钱了就去买点肥料养养树,没钱也就作罢,等着来年自己发芽。
缺技术、缺管护、缺经营,村里想发展茶产业很难。
那时,整个贵州省的茶产业都在艰难发展,相当比例的茶以江浙地区名茶的“替身”方式卖出,这使得贵州茶没有名气,茶园的亩产值一般在七八百元,与江浙地区茶园亩产值普遍在3000元以上、有的高达五六千元的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2014年万达集团创立“企业包县、整县脱贫”的新扶贫模式,选择丹寨县作为精准扶贫的实验区,探索当地茶产业发展的路径也提上了日程。
刘殿兴因此进入罗神坤所在的村。作为万达集团邀请来的合作伙伴,刘殿兴有着19年的茶产业从业经验,是国家级茶叶审评师,从茶叶种植到市场营销,都是行家。
进村后,刘殿兴看到了很多问题:有的茶园七八年没人管,荒了;采下来的芽尖质量还行,但加工水平很低,口感达不到要求;茶园锄草、施肥、修剪都达不到标准……
刘殿兴说,茶园的生态化改造是第一步,自制肥料,用稻壳、锯末和米发酵,用山上的腐蚀土晾晒,再搅拌做成天然的生物肥,坚决不能用化肥,每亩茶园之间用香樟树做间隔,虫子不能乱飞,茶园里种上桂花树、水蜜桃树。
接下来是把贫困户请回土地。万达扶贫队员和当地干部一起在村寨里挨家挨户走,了解有多少男性劳动力,有多少女性劳动力,都是什么年龄,擅长做什么农活,甚至细到每一户人家离茶园有多远,过去得过什么疾病,曾经有过什么技术。
绝大多数贫困村民都是年龄偏大,缺文化、缺技术,但还有在土地上劳动的基本能力,锄草、施肥、修剪、采茶这样的事可以照着规范要求做。
除了土地流转按年支付的费用,锄一天草的工资是100元,技术含量再高一点的工作一天能给到130元~150元,中午还有免费的馒头和鸡蛋,贫困户们回到土地,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谁来消费这些茶?这是让“芽尖”真正实现扶贫效果的关键。
万达集团想到了网上众筹。2018年上半年,万达集团利用“朋友圈”帮助丹寨茶农,在宣传推广的H5首页上写着大大的“认领一亩茶园,扶贫一户茶农”,人们可以通过这个H5页面点击认领一亩或者一垄茶园。
认领一亩茶园的金额是4900元,可以获得10斤“丹红”和10斤“丹绿”,认领者会和相应的农户结对。还可以选择认领一垄茶树,认领金额是490元,可以获得1斤“丹红”和1斤“丹绿”,认领者也会得到相应的农户信息。
留下姓名、电话和收货地址,认领者就会收到扶贫工作人员邮寄出的茶叶。通过“朋友圈”一个多月的宣传,首期将近1000亩茶都有了认领者。
“算下来一斤茶245元,一级特级茶叶绝对没有这种价格。”刘殿兴说,耐泡、富含花果香是很多品过这茶的人共同的反馈,“最多一个人一下买了600多斤。”
“丹绿”“丹红”的品牌随着扶贫茶园的名字走进了很多人心中。
万达集团的统计显示,1906人在2018年参与了首期认领,近8000人到茶园旅游观光,直接帮助脱贫501户,还带领1196位农民实现就业。
也有不少人在网上质疑说这是不是一场打着扶贫大旗的“秀”,有人专门认领了一垄,然后跑到村里看有没有自己结对的农户和茶园。后来,这些质疑的声音渐渐少了,只是茶园里的扶贫队员们说起来心里还不是滋味。
还有一些认领者的需求被拒绝了,有人要求把认领的茶叶寄到10个地方,有人希望把商标做成烫金,显得更精致一点,“不行啊,超出成本预算。”刘殿兴说,“有人被拒绝了骂我,那你骂就骂吧,真满足不了。”
扶贫茶园里工作的茶农生活条件都有了改善,72岁的陈绍强在不久前买了件新外套,2018年他在茶园劳动了10多天,加上土地流转金一共拿到了3000多元,按照标准已经摆脱了贫困,未来的目标是继续增收,从脱贫到小康。
2018年12月底,扶贫茶园二期的认领正式启动,不少企业现场加入了认筹的队伍,吴裕泰茶庄掌门人赵书新现场给茶农们传授了茶树管护的知识。
万达集团总裁助理、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刘明胜说,今年的认领目标从1000亩开始,争取做到更大的规模,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也许未来能达到1万亩。”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实习生 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