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香港500多天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我已经从学生正式成为职场人。
带着新鲜感,匆忙闯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在来香港前,我自以为经验丰富,即便内心知道万事开头难,也万万没想到有这么难。
入职前一天,我的工作邮箱以平均每5分钟一封的速度接收邮件,到第二天早上累计有近10封。我问在同一家公司实习的朋友:“是欢迎信吗?”朋友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想多了,是工作。
入职公关公司的第一个月,我就被“抓”去见了四五次客户。想起大学和学姐一起创业时见客户,可以坐在学姐身后一声不吭;而现在的每一次开会、见面、互换名片,我的大脑都在时刻盯紧我:务必保持清醒,这次是玩真的。
我不是自来熟的性格,很难快速与生人打交道,更别提在不熟悉粤语的情况下。那些见客户的尴尬场面,我到现在都记得一清二楚。
一家餐厅的开业仪式上,我所在的公司作为公关代表邀请了三四十家相关行业媒体和自媒体出席活动。活动拉开帷幕,看着场内已经开始的致辞与敬酒,我一个人站在门外,不敢坐下来,不敢到吧台拿杯气泡酒。
那天晚上,我只主动开口跟一位马来西亚籍的博主聊了天,因为我的同事告诉我,她会说普通话。聊到最后,我笑得脸都僵了——并不是因为开心,而是强行微笑。她问我要不要去和其他人互动一下,我说“好啊”,结果只是绕去吧台拿了新的酒。我害怕别人会因为我不会粤语而不能与我沟通。在一片觥筹交错里,我是唯一的局外人。
于是,我不断质疑自己留港工作的选择到底是不是对的,要不要继续留港也成了我那段时间一度很苦恼的事情。在后来的工作中,我认识到是我想太多。绝大部分的香港媒体人都可以用普通话交流,作为一个公关人员,没必要因为自己不懂粤语而“自闭”。
克服了一开始的焦虑,我进入了压力最大的阶段。本以为能够慢慢学习,可公司每天都在投放大量“任务包”,我必须快速成长。仿佛话剧转场,明明中场时间只够补妆,却要同时换好下一幕的服装。在同事的推搡中,狼狈地拉上袖子,匆匆忙忙走上舞台,观众掌声响起:请开始你的表演。
在这样的工作节奏中,我再无助再心慌都没有用。哪怕当时每天下班都要跟男朋友视频哭一个小时,哪怕压力大到一个月里吐了三次,哪怕曾经半夜睡不着到楼下一个人醒神,站在有监控的红磡街头数路人……
于是我开始调整,开始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转变发生在我深入了解了公司的内地项目、接触了内地媒体之后——同样是一个活动,我作为饭桌上的主持人,向客户详细介绍了在场的内地行业记者;两个月后,另一个更大型的活动,需要邀请三十家内地行业媒体,我只需要翻翻微信通讯录,甚至不用登陆公司的数据库,就可以填满三分之二的联系方式,并邀请他们参加。
当我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当我的同事开始依赖我,我就知道最难的阶段终于过去了。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关于95后“秒辞”的信息,基于我以前平均每周想辞职三次的频率,我毫不怀疑这种情况的真实性。但是我仍然会尽全力做下去,为了老了以后可以怀念现在努力的自己。
(实习生刘俞希、龙泠宇、孔德淇、陈雅真、罗希、吴怡帆对本版亦有贡献)
汪杨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