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黄土高原寒气袭人,在榆中县马坡乡张家寺村,忙碌一年的农民都闲了下来,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喜迎猪年新春。
张家寺村大多数人家都已团圆,可55岁的扶贫干部王立达却还在村里。“年前村里人最全,和大伙儿谈谈心,了解一下他们新一年的打算,也正好鼓鼓劲儿。”王立达说。
2016年初,兰州市发改委干部王立达来到张家寺村担任驻村帮扶队队长、村支部第一书记。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王立达却有几十年没在农村待过,这次他一驻就是3年。“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既然来了,就要俯下身子干点事。”王立达说。
“土堆、粪堆、柴堆散堆在路旁,一年四季臭气熏天;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几处灌溉用的老泉眼坍塌废弃;村社道路崎岖不平,排洪沟里常年垃圾成堆,两侧护壁塌陷损毁;此外,还不时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这是一个谁提谁摇头、远近闻名的后进村,王立达对初到张家寺看到的景象印象深刻。
马不停蹄开展摸底调查,王立达决定从整治村容村貌开始入手,迈出张家寺脱贫第一步。干事需要人,可由于长期人心涣散,张家寺的班子缺乏群众基础和做事动力。在王立达的推动下,张家寺召开帮扶以来的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借帮扶东风,我打算实打实给村里办些事情。从今天开始,张家寺村搞建设不收老百姓一分钱,不给村上拉一分钱的账,需要钱和建筑材料,我来想办法,大伙儿一起公平公正地把事情做好。”会上,王立达这样表态。
很快,张家寺人被组织起来,他们多方筹集资金60多万元,开始建设美丽家园。与此同时,新成立的几个村民小组也开始运转,理财小组、采购小组、监督小组、询价小组明确分工,把事情做在阳光下,公开透明。
人心齐,干劲足。一面面旧墙被推倒,一栋栋危房被拆除,仅1年多,村主、支、巷道实现三通,村内社与社之间的道路全部实现砖化、硬化;村主要巷道内的粪堆、草堆、土堆和残垣断壁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张家寺村还大兴水利,疏浚河道、清理道路……焕然一新的河道规整清洁,两边绿树成荫,白墙红瓦。这里有港湾式停车场、垃圾集中收集仓;滨河大道旁边的大树下,修葺一新的农家院古色古香。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王立达和张家寺人开始谋划发展产业。依托兰州市郊区的区位优势,王立达和村班子确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抓好种植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
为了实现田间地头与兰州市民的餐桌对接,王立达和帮扶单位打造“有机菜篮子工程”电子交易平台,消费者只要在平台下单,农产品实体电商就会把种类丰富、健康绿色的有机蔬菜送到兰州市。在王立达积极协调下,张家寺的有机蔬菜成为高消费人群、“三高”人群和少年儿童的福音;此外,马啣山品牌牦牛肉、乡村烧烤基地、农家客栈、城市人托老养老中心,都能实现网上订制。
这两年,在王立达的倡导下,张家寺村还建立致富能人微信群,这个以“志同道合”命名的微信群广泛联络全国各地和省内的行业精英,交流各种致富信息,大伙儿一起谋划致富路。临近年关,王立达又有好消息发布,村里荒地家园农业合作社已经和兰州牛肉面协会签订萝卜、蒜苗的供货订单,来年将有稳定的供货渠道,农民的收入又有了新保障。
和王立达一样,临近春节,很多帮扶干部还坚守在基层一线,为群众过一个好年而努力。日前,在榆中县龙泉乡庙咀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高银为村民送来价值8万余元的210件棉衣、棉鞋,“要让村民穿着新衣服,欢欢喜喜迎接新年”。
40岁的高银是兰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处干部,自2017年8月被选派驻村以来,他就一刻也没闲着,全力投入到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中去。
结合建档立卡未脱贫户实际,高银从就业培训、外出务工、农产品销售、产业到户政策扶持等方面入手,为全村80户建档立卡户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并帮助20户建档立卡户解决外出务工问题。同时,他筹措资金帮扶3户养殖户扩大养殖,通过收购秸秆和苜蓿带动10户村民提高收入3000余元,为9户建档立卡户安装光伏发电,进一步提升收益1.8万余元。此外,他还为全村66户建档立卡户争取扶贫贷款84万元用于农业和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农民发展的“瓶颈”。
高银从小酷爱书画,自从来到庙咀村,高银每周义务为龙泉小学进行美术、书法、国学培训讲座;同时,组织开展“清河龙泉·彩墨飘香”书画进村、文化助校活动。他还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著名书画家为龙泉小学师生进行书法讲解,并为村民现场创作书画作品50余幅。
临近春节,村里人都要贴春联,盖了新房的则要挂中堂,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些天,高银呆在村子里没出来,挨家挨户写春联,甚至有邻村的人都慕名而来,索要他写的春联,高银都来者不拒。一天下来,高银能写上好几百幅,虽然辛苦,但心里很高兴。
“我要把最美好的祝福带给大家,祝愿乡亲们新的一年家业兴旺,小康路上越走越好。”高银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