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到来,汉江春早。2019年2月13日早7时,吴磊和他的团队伙伴们背着笔记本电脑、照相机、工具包,从陕西安康乘上6065次火车,去向一个叫巴山小站的地方。
哐当、哐当……老式绿皮火车碰撞着钢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吴磊无暇顾及窗外的风景,他打开笔记本电脑上的一个页面,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跃上屏幕:安康工务段北斗防洪减灾系统。
吴磊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安康工务段一名技术员。他们所养护的襄渝线巴山段,山高沟深、地质岩层构造特殊,一直是全线最险重的区段。春运期间,随着新增客车的开行,高峰期过车由原来的90对增加到120对。
吴磊团队的任务,是对襄渝线重点区段的沿线山体进行危石排查和维护。他们启用的,是一个听起来颇为高大上的“利器”——北斗定位系统。将北斗定位系统运用于山区铁路的防洪减灾防灾,这在全国铁路还是第一次。
安康到巴山,2个小时的路程稍显漫长。下了慢车,吴磊从巴山站再步行1公里,就来到一处叫“歇气坪”的山脚下。一眼望去,这山直上直下,光秃秃的峭壁足有200多米高,上面只长着几根藤蔓。
吴磊和同伴抓着藤蔓、脚踩岩石缝,像攀岩一样攀上了巴山顶。
山顶上有一个银白色的金属圆柱体,像一个“蘑菇头”,旁边是太阳能电池板、芯片、电路板等设备。他像对待熟悉的老伙计,擦拭仪器、测试数据、链接笔记本电脑进行存储……
吴磊告诉记者,“蘑菇头”相当于北斗定位防洪减灾系统的探针,感受着大山的脉动,“只要有5毫米的位移,就能通过互联网立即发送至基站,那一头则直接连通天上的北斗卫星,将坐标、变化位移等基本数据传递给后台。”
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山体的变化值和准确部位,之后迅速反馈给段安全指挥中心。通过手机App,这些数据再次迅速、精确传送给现场的工作人员。
“这个听起来复杂的过程,在实际的网络数据交换处理中,只需要不到1秒钟!”吴磊说,它为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隐患提供了可靠保障,像“千里眼”“筋斗云”一样牢牢守护着春运期间的铁路安全。
2016年,安康工务段推进“智慧西铁”建设,与国内专业卫星定位公司携手合作,将北斗防灾监测系统引入巴山车间,成为全路首个运用毫米级北斗定位技术预防山体滑坡的单位。
即使有了这样的高科技,吴磊跑的路仍是不少。每次“采蘑菇”,山上的冷风刮得人生疼,枯黄的灌木、荆棘在胳膊、腿上划出一道道血痕。春运期间,他们在山上一待就是一整天,一瓶水、几袋馍片、面包就是一顿饭。“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让列车安全通过大巴山,是吴磊和伙伴们最大的心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焦键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