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2月2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研究为“小镇青年”画像

拥有幸福感,也碰到“天花板”

认同能力比关系更重要,但对努力结果缺乏信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2月28日   07 版)

    编者按

    如何看待“小镇青年”?一方面他们人数众多,消费力惊人,他们被一些国内外媒体标注为“新崛起的消费力量”。另一方面,这一极具地域色彩的标签,也预设了人们对“小镇青年”群体形象的想象,暗示着某种社会分层的文化标准。

    为了准确描述“小镇青年”,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宏艳和赵霞团队给“小镇青年”画像——发布研究成果《小镇青年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

    该课题组于2018年6月至8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将“小镇青年”界定为“生活在我国地级市、县城及建制镇的18岁至35岁青年”。网络问卷调查在辽宁、浙江、广东和青海四省实施,共回收有效问卷2183份。

-------------------

    人际交往多,但业余生活单调

    本次研究发现,“小镇青年”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为:上网、与朋友或亲友聚会、看电视或影碟等。

    “小镇青年”业余时间上网的比例为88.7%,与朋友聚会的比例为80.6%,均在八成以上;其次是与亲戚聚会(73.4%)、看电视或影碟(70.9%),均在七成以上;逛街购物、参加体育锻炼、读书读报看杂志的比例在六成以上,分别为66.2%、66.1%、64.4%;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比例也接近六成(59.1%),参加文化活动的比例较低(26.1%),打麻将/打牌的比例为15.2%。

    网络对“小镇青年”的影响有多大?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对“我的休息时间多数是上网度过的”这一描述,13.2%回答“很符合”,36.1%回答“较符合”,合计接近半数(49.3%)。另据腾讯企鹅智酷的“企鹅调研平台”的调查,快手和抖音的用户以三四线城市里的年轻女性为主,其中三四线城市超过50%,24岁以下用户超过60%,女性用户超过50%。

    “小镇青年”的地缘关系比较紧密,人际交往比较多。调查结果反映出,“小镇青年”业余时间亲朋聚会的比例较高,“每天”和“经常”与朋友聚会的比例为30.8%,“每天”和“经常”与亲戚聚会的比例为20.9%。

    不过,访谈中发现,“小镇青年”对朋友聚会的描述主要是喝啤酒、吃烧烤、唱歌,偶尔也有打麻将、玩棋牌等,说明“小镇青年”的休闲生活质量不高。

    可是,“小镇青年”参加文化活动的比例非常低,有近四分之一从未有过看展览、听音乐会、看演出等文化活动的经历。

    孙宏艳表示,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小镇文化消费便利,但是多数青年认为当地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小镇青年”虽然收入比不过北上广,但是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有着强烈的渴望,尤其对那些体现国家力量、民族自豪感的文化产品格外青睐。《战狼2》的票房在小镇崛起就是一个例证。

    至少七成是月光族,爱用小额信贷

    在这个群体中,二三十岁的“小镇青年”是消费主体,被不少人视为“人数多、有时间、敢花钱”的一代。

    本次调查发现,至少有七成“小镇青年”属于“月光族”。只有四分之一(25.1%)的“小镇青年”每个月工资有盈余,四成(40.5%)“小镇青年”每月收支大体平衡,三成多(34.4%)支出大于收入。

    孙宏艳发现当代“小镇青年”有个新的特点——已经不再只满足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了,他们还会追求那些能满足精神需求的物品,如购买名牌产品、新款产品等,这让“小镇青年”感到有面子。

    对“我使用的手机等电子产品大都是名牌、新款”这一描述,认为自己非常符合的比例为5.9%,比较符合的比例为29.6%,合计共35.5%的“小镇青年”使用名牌、新款手机。

    因此,不断升级的消费目标,使“小镇青年”也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数据还显示,超过两成(22.0%)的“小镇青年”承认自己“有很多贷款消费,还款压力大”。

    孙宏艳提到,调查者在西部县城的一次访谈中,发现在场20多位“小镇青年”几乎人人出现过信用卡透支的情况,特别是花呗等小额贷款软件受到“小镇青年”的欢迎。

    如果有更多的钱,“小镇青年”希望把它们用在理财、储蓄、改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调查发现,“小镇青年”选择投资理财的比例为25.0%,储蓄的比例为24.9%,二者合计为49.9%。这说明有近半数“小镇青年”的消费态度是以保值、增值等稳定性投入为主。

    七成喜欢平凡稳定生活,生活目标更加务实

    “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小镇青年”内心有点纠结。

    孙宏艳发现,近八成“小镇青年”有过大城市生活经历,“去留”意愿分化明显,对小镇满意的超过半数,想去大城市的也有四成。

    调查发现,近八成(77.4%)“小镇青年”有过大城市生活经历,其中,在大城市生活过2至4年的比例最高,有30.4%,生活过4年以上的有26.0%,合计有超过半数的“小镇青年”在大城市生活过2年以上。

    问卷调查发现,约半数青年对生活的小镇感到满意,同时,也有四成“小镇青年”更愿意去大城市生活。对“我对现在生活的地方感到满意”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有54.0%,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只有13.8%。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小镇青年”的满意度也不同。广东省的“小镇青年”对自己现在生活的地方感到满意的比例最高,达60.6%,比满意比例最低的辽宁(49.0%)多11.6个百分点;同样,广东省的“小镇青年”更愿意去大城市生活的比例最低,只有32.1%,浙江也只有32.3%,比意愿最强烈的青海(54.0%)少二十几个百分点。

    孙宏艳表示,访谈中发现,由于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更为发达,当地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为充分,因而,这些地区的“小镇青年”中普遍有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去大城市打拼的意愿明显不如中西部地区的“小镇青年”强烈。

    本次调查发现,近七成“小镇青年”表示自己喜欢过平凡稳定的生活。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对“我更喜欢充满风险与机遇的生活”这一观点,非常同意的比例仅3.9%,比较同意的比例为23.6%,二者合计27.5%,不足三成。而表示不同意的比例近四成(37.4%),超过赞同的人近10个百分点。

    这也印证了“小镇青年”更喜欢平凡稳定的生活。在工作选择上,小镇青年也更加追求稳定和有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小镇青年”还希望工作能有高收入(38.2%)、能满足个人兴趣(26.3%)、发挥个人才智(21.6%),这三项比例均在两成以上。值得关注的是,为大众和社会服务并不是“小镇青年”选择工作比较看重的要素。在13个选项中,为社会服务排在了第十位,比例只有一成多,位列有升迁机会之后。

    平凡稳定的生活也容易滋生“混日子”的念头,本次调查发现,合计有超过三成的“小镇青年”感觉自己在混日子。

    孙宏艳认为,当一二线城市的一些生活方式被简单地复制到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时,“小镇青年”们享受了与一二线相同的星巴克、麦当劳、吉野家、万达影院,却没有承接一二线城市青年的生活挤压感,因此他们的生活目标也更加务实。

    认为能力比关系更重要,但对努力结果缺乏信心

    在小镇,关系真的这么重要吗?成功靠个人能力还是靠社会关系?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46.8%)“小镇青年”认为成功主要靠个人能力,其中,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的有5.5%,比较赞同的有41.3%,而不赞同的只有18.4%。另一方面,认为“成功主要靠社会关系”的“小镇青年”比例也超过四成(41.0%),其中非常赞同的比例为8.3%,比较赞同的比例为32.7%。

    孙宏艳介绍,认同“成功主要靠个人能力”的比例较认同“成功主要靠社会关系”的高出5.6个百分点。可见,在社会关系和个人能力之间,虽然不少“小镇青年”认为社会关系是上升的捷径,但是他们也更相信个人能力对成功的决定性作用。

    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地区比较发现,广东、浙江、青海等地的“小镇青年”认为“成功主要靠个人能力”的比例均高于认为“成功主要靠社会关系”的比例,但辽宁地区恰恰相反,认为主要靠关系的辽宁“小镇青年”更多。

    尽管如此,多数“小镇青年”还是相信奋斗的价值。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赞同“只要努力就能过上想过的生活”的“小镇青年”有近七成(66.4%),其中,比较同意的为48.1%,非常同意的比例为18.3%。而表示不同意这一观点的比例合计为14.6%。

    调查也发现,也有不少“小镇青年”认为奋斗的收获存在不确定性。对“即使拼命努力也未必一定有回报”这一观点,“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合计为41.4%,反对这一观点的比例为31.2%。

    数据一方面说明“小镇青年”能理性思考奋斗与回报之间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小镇青年”对努力的结果还缺乏足够的信心。

    调查发现,六成“小镇青年”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幸福的。有10.5%的“小镇青年”认为生活非常幸福,53.2%认为生活比较幸福,合计63.7%。还有近三成“小镇青年”感觉说不清是否幸福,只有6.6%的“小镇青年”认为自己生活不幸福。

    “小镇青年”也并非如公众们认为的那样只有舒适没有压力。对“我感到工作压力很大”这一表述,有33.9%比较同意、12.5%非常同意,合计有46.4%;而不同意的比例只有21.1%。

    “小镇青年”的心理状态总体上以安静平和居多,但也有不少人时常感觉精神疲惫。从积极的心理状态看,“每天”和“经常”感觉心情平静的“小镇青年”最多,有43.4%。从消极的心理状态看,“每天”和“经常”感觉精神疲惫的“小镇青年”有31.7%。

    调查发现,总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小镇青年”日常心理状态更积极,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小镇青年”日常消极心理状态更多。

    孙宏艳发现,“小镇青年”普遍反映,虽然没有大城市巨大的住房和工作压力,但小镇生活也并不轻松,小城市人际关系非常紧密,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个性不容易得到张扬,心理上难免会感到闭塞和压抑,甚至会产生沮丧和无能为力的虚无感。

    多数对向上流动抱有较高希望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54.2%)的“小镇青年”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低于大城市同龄人,而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城市同龄人相当的只有三成(29.7%),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高于大城市同龄人的仅有3.7%;此外,也有12.3%的“小镇青年”回答“不好说”,这反映出部分“小镇青年”群体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认识存在困惑。

    社会公平感是衡量青年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当前青年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调查发现,他们对“总的来说,当今社会是公平的”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有42.1%,但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也有23.0%。

    尽管如此,多数“小镇青年”对未来向上流动仍抱有较高希望。62.0%的“小镇青年”同意“只要够努力、够聪明,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能有同样的升学机会”,表示不同意的只有13.9%。

    调查结果显示,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有43.7%,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有20.9%。而对于“网络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只有8.7%,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有58.2%。

    孙宏艳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小城镇也正在逐渐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原有的信任格局被打破,而新的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或未得到很好执行,再加上资讯发达,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间接上当受骗经历,这一切使得人际信任不断降低。重建社会互信,需要凝聚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尤其要在年轻人中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进而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同时也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法律威慑力。

    问卷调查发现,“小镇青年”最关注的三个问题是:贫富分化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和教育问题。腐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也排在靠前的位置。青年的关注反映了这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小镇青年”大多关心本地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小镇青年”“经常参与”或“有时参与”本地安全问题、教育问题、消费问题、环境问题的讨论。

    “小镇青年”对创业问题的讨论参与日渐增多,四成多“小镇青年”“经常参与”和“有时参与”问题讨论。但是,当前“小镇青年”的创业信息仍较为闭塞,创业项目以传统业态为主,有较强的地域同质性,需要更深层次的引导和扶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2月28日 07 版

拥有幸福感,也碰到“天花板”
新农人“寻蜜”
“平安大姐”工作室架起职工“连心桥”
昆明盘龙区踏实办教育 稳步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