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家知名农药上市公司工作一年后,郭佳明回到了家乡盘锦市大洼区,种起了碱地柿子。
“我家里很多人都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从小我耳濡目染也比较感兴趣,所以报考了沈阳农业大学。”郭佳明说。在北京工作的一年里他主要跑销售,熟悉市场,然后带着所学的知识和热情回到家乡,一头扎进农村的田间地头。
当地大多农户都以种植水果蔬菜为主,又以种植香瓜的农户居多。有什么更合适的种植作物?一次偶然的机会,碱地柿子进入了郭佳明的视野。
“我第一次吃完后就觉得比普通的柿子好吃得多,详细了解之后发现正好适合农户种植。”郭佳明说,盘锦临海,碱地中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种出来的柿子微量元素、维生素C和糖度都比普通柿子高。因为口感好,在南方的城市非常受欢迎。这一发现让郭佳明兴奋不已,于是一个大致的创业雏形逐渐显露。
郭佳明第一次亲自种植,实际操作的经验十分欠缺。于是,第一年他在盘锦大堡子村搞了一小块“试验田”。
“刚去的时候那边还都是空地,我天天住在那里盯着,当时也有不少农户在旁边看热闹,虽然第一次种植水分控制还不到位,可最后那块试验田产出的柿子还是卖了将近8万元。”第一次种植成功给了他信心。
香瓜的收成和品质受环境因素影响特别大,种植香瓜的农户平均一亩地的收入在2万元到3万元。看到郭佳明的“神奇柿子”收入高了几倍,他们纷纷前来打听。
“科学的方法特别重要。植物吸收营养都是通过根系吸收,经过茎叶的输送最后送到果实里面,虽然大部分的养分都被输送进了果实,可是茎叶吸收的养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算是一种浪费。”郭佳明联想到大学4年专业的理论知识,“能不能通过控制作物茎的粗细,减少输送过程中的浪费呢?”
农户们偶尔在电视上见过的一系列设备和方法被郭佳明带到了家乡。节水灌溉、自动通风、温度控制系统等让郭佳明的大棚显得格外“先进”。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糖分的累积,而在作物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段,对日照时长、温差、通风等环境又有不同的要求。
经过大量的试验记录和资料查询,郭佳明建立了自己的碱地柿子环境数据库,确保在每一阶段,作物都能有最适合生长的环境,同时也保证了柿子的品质。
郭佳明成立了合作社,第一年加入20余人,共有40余栋大棚占地60余亩,种植碱地柿子后每亩收入达到5万元到6万元。
好收成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学生搞的碱地柿子”,第二年一共有80多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共有大棚120余栋,总种植面积达到180余亩,年产碱地柿子约42万斤,总产值达到420万元。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有很多的优惠政策,按农户的数量每个人也都会按时发放相应的补助。”在合作社的基础上,郭佳明创立了盘锦菜根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划分出生产车间,加工车间和分拣车间,公司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与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等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郭佳明还创立了培训学校,“每次我们都是搬着投影仪到各个村部的会议中心,村书记负责召集本村的农户,我们负责免费的技术培训,每次都有40到50人来听课。一般一个周期的培训都是7天的理论课和7天的实践课。”郭佳明说,这种“产、销、学”结合的方法有效带动了家乡农户共同发展。
除了带着农户们在当地学习,郭佳明也会经常带一部分人出去学习,比如去丹东考察铁皮柿子,“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也让我们的农产品越来越好”。
现在公司的经营模式是批量的生产与销售,有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一般卖每斤30元左右。郭佳明最难忘的是最开始时的艰苦时光,“试验田里的柿子长成时,我每天凌晨3点去菜市场,一个一个卖出去的”。
乔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