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参加全国两会,作为共青团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孔涛带来的是《关于整治手机App乱象 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驾护航的建议》。
孔涛介绍,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其中,10~19岁占比18.2%,而学生群体占比高达24.8%。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手机App迅速崛起的今天,日益丰富多彩的网络传播内容,对处在“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缺乏规范的手机App发展,对于未成年人健康安全形成较大冲击,亟待关注解决。
根据会前展开的专项调研,孔涛发现,当前手机App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类:一是部分App可以直接下载注册并完成应用,把用户直接等同于成年人,缺失对未成年人保护条款;二是部分针对成年人的App并没有实名认证,或者显示年龄在多少岁以上者才能注册,但在实际注册中并没有限制,只要填写手机号就可以顺利使用,认证形同虚设;三是部分App的隐私政策对未成年人信息保护只字未提,存在未成年人信息泄露现象,培训学校等机构通过学习类App倒卖学生信息的黑灰产业案件屡见不鲜;四是部分App不惜走低俗化的路线,内容充斥着色情、暴力等相关信息,内容低劣,突破底线,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孔涛分析,一是部分企业责任缺失。App制作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广告推送、App内充值等。而部分企业为了盈利,扩大受众面,不设置未成年人的保护条款,或者形同虚设,如:某新闻App在下载时提示其中会有偶尔/轻微的成人/性暗示题材,偶尔/轻微的色情内容或裸露,需要18岁以上才可下载,但测试时将年龄设置为10岁,使用测试手机号成功注册,依然能看到大量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新闻内容;二是社会保护不到位。很多的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是被动而非主动寻找,有统计显示,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弹出的不良信息占比达70%以上。这时候未成年人就会遇到一个选择的问题,他是关掉还是看?是自己解决还是告诉家长?对于没有成熟价值观和思辨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这无疑将演变成一个恶性事件;三是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他们很容易轻信网络,而在网上留下的个人家庭、朋友身份信息,家庭、学校、单位地址,电话号码等,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四是监管难度大。当前App制作门槛低,制作的App良莠不齐,App数量的增长大于网友数量的增长。导致部分App为了吸引眼球特别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做出违规行为,给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为此,孔涛就整治手机App乱象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对手机App按年龄分级限制。下载App须实名认证,并按照年龄和拍照头像严格进行认证,不同的App根据内容划分不同年龄等级,严禁不达等级的受众下载使用;二是加强对App企业管理。确保企业开发的App平台上的信息是正向、优质、健康的,然后阻断该App平台上可能产生的任何对青少年不良信息的侵害。加大对App企业的检查频率和质量,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健全未成年人上网保护机制。在今天,未成年人的生活已很难离开网络。可以设置并利用好“家长监护模式”“防沉迷设置”,除此之外,鼓励更多平台推出更多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特殊设计,引导和帮助小网民们,为他们打造绿色上网空间;四是发挥家庭协同治理作用。倡导家长养成陪孩子上网的良好习惯。尤其是不要在无暇陪伴孩子时,为了能及时抽身,把孩子独自丢在一边上网。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制订上网公约,帮助孩子合理地分配上网时间。更重要的是,家长应教导孩子上网时保持警惕,不随便透露个人及家庭信息,不轻信网友,受到骚扰时及时告知家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磊